第1章:英魂豪纵罢胡虏

棠溪玉龙真 僧不戒 2276 字 2024-04-21

楔子

淳熙八年,时值高秋,川峦萧索,江渚滞塞,万物隐声。

长江以南,临安府昌华繁盛,披锦穿绣。士大夫烟柳风雅,置酒、招妓、期会,烟花繁忙。王公贵胄疏于国事,深居宫室奢靡不堪。朝纲暗弱不济,市井流俗日盛。然而,长江以北至宋、金边界,金国东北路招讨司增筑十九处边堡,恃勇逞能、气焰嚣张,极尽寻衅生事之能事,动辄驱数十骑兵深入宋境辱官扰民、劫杀抢掠。

大部分州县官僚见金兵骁勇,早已吓破了胆,索性与金兵互相勾结,欺辱百姓,惹得民间怨声载道。有些血气中冲的年轻人便纠集当地志同道合之士和有心报国的游兵散勇组成军队,抵御金军;还有些尚存忠义之心的州县父母官,便向朝廷上书以求增兵养民,朝廷均以“癣疥之疾不足以撼动天朝”之名置之不理,这些父母官便只得暗自扶持民间反金组织,不仅筹资措粮以助前线,还不断上书朝廷为这些民间军事组织争取名分。沈忠含就是拿到了“名分”的其中一个。

沈忠含出身乡野,其父乃江湖人士,有着一身好本领,为避纷争而举家隐世不出,不料染病早亡。沈忠含生就一身武行样子,眉如赤剑,目若朗星,年十六膂力惊人,更因执短刀擒杀双狼,声震四方。正值国家衰腐,边境不平,沈忠含便聚起乡勇一千余人,与犯境的金兵周旋厮杀,因作战英勇,被四川安抚置使冯全山保荐为游骑将军,因此声名更盛,附近有志之士慕名而来,四方百姓倾家相助,不到半载已经成了一支有着将近一万人的军队。

这日,寒风瑟瑟,日薄西山,沈忠含带着残部四千余人出虎尾山向西而走。之前,沈忠含得细作来报,说有金国骑兵三千将偷袭虎尾山沈部军营,沈忠含闻言大怒道:“鞑子欺我太甚!我不去屠他,他反来暗袭我,作此小人之行,不死何为?”言罢掣剑上马,点起精兵五千就要出战。

部将彭远急忙制止,道:“此事太过蹊跷,唯恐有诈,将军不可妄动。”

沈忠含道:“区区鞑子,就和禽兽一般,能有何诡诈?且兵贵神速,杀敌建功就在今日!”遂不听彭远劝告。彭远见他心意已决,也不再多言,便也披挂上马跟着沈忠含率军径出虎尾山分兵埋伏于各处散关,等着金兵来犯。谁知等了大半日都不见金兵踪影。

沈忠含见众将士等的口燥心焦,心中郁闷,彭远问道:“将军,那个传信的细作现在何处?莫是他说错了时候,耽误大事。”

沈忠含道:“说得有理。”便将一个偏将叫来,吩咐他将今日传信的那个细作叫来问话。不一会儿,那个偏将回复沈忠含道:“此次出征的五千将士中不见此人,想是仍在大营中,将军可等回营后再唤他来细细盘问。”

沈忠含听罢正欲说话,却听彭远惊呼:“不好!将军,我们怕是中了鞑子的调虎离山之计了!那个细作当是鞑子所派,现在我军的精锐都在此处,大营防备空虚,倘若他们里应外合,只怕我们大营不保,辎重粮草都在大营,大营若失,我军便如孤魂野鬼,到时候不战自乱,万事皆休!”

沈忠含闻言,不禁觉得寒意遍体,忙令收军回营。

果然不出彭远所料,大营五千守军被金兵分兵暗袭夹攻,一时间残箭烂甲列土、泼血横尸遍地,营门大开,辎重军械悉数被抢,粮草也被焚毁。数十个幸存残兵见沈忠含回营,忙上前跪拜哭告:“将军回的晚了,我等依将军之令,正在巡营,不料突然间虎尾山三面突然冒出许多鞑子兵,趁我等不备,先是施放暗弩,投放硝火,而后驱兵掩杀,众人群龙无首,敌他不过,我等数十人奋力死战得脱,其余……其余皆战死了……”

沈忠含自聚众抗金以来屡战屡胜,哪里经过如此败阵!顿时虬筋暴起,气填胸壑,仰天大骂:“金狗鞑子,如此血海深仇,我沈某人定要你们百倍偿还!”言罢,只听得几声号子响,营旁虎尾山的山腰突然转出一队队的金兵,装束严整,执弓引箭,勒马悬刀。

从队里走出一个虬髯大汉,手执一柄晃金两刃大弯刀,仰天大笑道:“人人都说沈忠含领军有方,勇不可当,今日一见,不过如此,我只用些许小计便胜得你,借用你们汉奴的一句话,应是‘百闻不如一见’,可笑可笑!”

沈忠含见状,先喝令军士摆开御敌阵势,而后纵马出阵,扬鞭喊道:“金狗!沈某不杀无名之辈,你敢报上姓名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