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间走出城门,左鹏涛只觉眼前一亮,翠绿的原野代替了红灰色的建筑,风中传来鸟的鸣叫和花草的清香。
左鹏涛沿着主路向着农田直走了十分钟后,右拐走向不远处的一排巨型拱顶玻璃房,每栋玻璃房长约八十米,宽约三十米,墙壁高两米顶部最高处约三米。
这些玻璃房在阳光下闪耀,远远就能透过玻璃看到里面的绿色秧苗,占据了视野的焦点。
最外侧的育秧玻璃房外正站着三个人,见到左鹏涛他们来了上前迎接,隔着几步就忙着行礼。
左鹏涛一向都不喜欢繁琐的礼仪,不过这些基本的仪式也无法取消,只能一再简化。
领头的管理人员自我介绍叫贺经业,剩下的两个助手叫张来水和李家福,一听就能知道他们的出身,贺经业肯定出身于相对富裕家庭,属于最初就识字的人,后面两个助手出身就差一些,是扫盲运动后才识字的人里面的出色人员。
去年的水稻育秧还是采用农田播种的方式,今年在蒸汽机和机动车辆出现后改为工厂化育秧。
一行人走进房内,只觉一股暖意铺面而来,这里的温度要比外面高几度,顿时感觉从初春来到暮春。
左鹏涛看到宽敞的厂房内,隔几米就有根拳头粗的钢管,与顶部横向的钢管一起支撑头顶的玻璃拱顶。
地上每间隔一米就有一长列宽一米半两米高的白漆铁架,铁架上从上到下放置着三层育秧盘,盘上碧绿的秧苗仿佛是块长毯,从工厂这头延伸到厂房尽头。
贺经业见左鹏涛很感兴趣,主动介绍说:“君上,这间厂房内共有育秧盘四万个,可以满足一百公顷水稻种植需求。种植同面积稻田,工厂化育秧比起农田育秧只需五分之一的人力,育秧速度快了三倍。
厂房内还有自动喷淋系统、热风炉、加热管道、活动式育秧苗床等设备,今后将发展育秧设备的综合利用,如在非育秧季节培育食用菌类或瓜、菜、果苗和甘蔗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