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野望着屏幕上远处激烈交火的场面——在1v1死斗模式下,这种模拟的真实战争环境,往往只有一些威力忽略不计的流弹在战机的安全范围之外飞过,并不会有其他任何形式的第三架飞机闯入地图,只见他从校服口袋里取出一个白色棱形的记忆卡,插入驾驶座舱的外部接口,然后默算了一下太阳悬挂的方位,略微调整机头,随后将机载雷达的输出功率设置到最大,同时按下旁边的一个淡红色按钮。
一枚装满燃烧介质的信号弹从机翼下射出,在数公里开外的空旷处炸出一团耀眼的光焰。
《空战:王牌》为了让双方战机有更大的战术缓冲和追逐余地,给出的1v1地图标准直径大约为普通战机飞行半小时的距离,毕竟时机、耐心、甚至生存、逃脱等也是竞技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过于开阔的地图,也相应地造成了玩家在互相接触之前,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空闲“垃圾时间”。
这种1v1战斗模式在刚推出的时候,受到不少质疑的声音——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浮躁社会里,所有一切都被有意地物质化和娱乐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得毫无决心,他们不再向往铁血英雄,也不敢进行一对一的任何对抗。于是那些标榜团队竞技,实质上是为迎合软弱休闲受众的游戏便顺势崛起,多对多游戏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可以心安理得地借用别人的力量,顺便把所有失败的责任,都推到水平甚至比自己还高一点的队友身上。
这一点《空战:王牌》也不例外,在游戏提供的各种对抗模式里,组队模式永远是玩家数量最多的,其次是单人或多人战役地图。
热衷1v1模式的玩家最少,不过相对的,这个圈子里的规矩也最为严格,比如在处理“垃圾时间”的问题上,玩家间便存在着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实力明显强过对手的一方,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优先暴露自己的位置。
“先手”这个词语在空战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遭遇战时能否抢得先机,代表着能否比对手更多的作战选择与路线预判,特别是超视距作战中。而对每位飞行员来说最糟糕的事情,不是前方敌机数量远远超过己方、此战有去无回,而是敌机的导弹已近在眼前、自己还跟无头苍蝇一般茫然找寻不到躲藏在暗处的敌人。
借用旧时代某句名言来说,就是人类最害怕的东西不是死亡,而是未知。
在缺少友军支援的情况下发射信号弹,提前暴露自己的位置范围,等同于完全放弃了先手,从均衡的狩猎者角色,一瞬间变成随时可能被屠宰的猎物。游戏中这类行为,通常由强者率先发出,作为对弱者的一种变相怜悯和平衡。但它同样也是一种心理战术,宣示着强者方技术、战机、经验等各方面的巨大优势,即使暂失先机,也足以戏弄对手于鼓掌之间。
只不过那是自认王牌的强者专利,以玄野可怜的lv7等级和53的胜率来看,无论如何都跟此搭不上边,他这样的做法连挑衅都算不上,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明知无望下的自暴自弃。
果然,半分钟之后,米格战机的机载雷达显示一处热源正在飞速接近,型号经过系统匹配,确认为f-y16a,方向正对太阳。
战隼,编列序号f-y16a,机身1760米,翼长1560米,乘员1名、空重1305吨,最大航速22马赫。装载有gau-23k加特林机炮,8枚i-44型爱国者中距对空导弹,4枚霹雳p-35型近战对空格斗导弹,有效作战半径1900公里以上。
米格战机的机载雷达与战隼的雷达配置相近,既然玄野能够发现对方,那么ig-b07米格战机想必也已出现在了对方的雷达屏幕上,按理说接下来双方就应该快速反应并展开攻击姿态,但那名f-y16a战隼的狂拽驾驶员显然正处于一种莫名情绪中,非但没有任何攻击或防御动作,反而一连弹射出3枚信号弹,炸出几团颜色各异的烟火,同时不断向米格打出请求通讯的信号。
玄野好整以暇地连接通讯,一张左耳穿着数根耳环、染着满头黄发的青年面孔顿时出现在屏幕上,叫骂声也随之传来。
“叽里呱啦,叽里呱啦,懂不懂规矩?懂不懂?你一个不到10级的菜鸟,小破飞机,还敢在小爷我面前嚣张……知道小爷是谁吗?懂不懂?小爷捻死你像捻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知道谁跟少爷混的吗,叽里呱啦,你懂不懂?懂不懂……”
各种通用的骂人语言,不要钱似的地从黄毛的嘴巴里倾泄而出,加之那不时掺杂着的“懂不懂”重复字眼,一方面是社交语言的贫瘠匮乏,另一方面又是脏话粗语的精彩纷呈,倒颇令人大开眼界。
玄野笑眯眯地听着,在双方并没有刻意减速的情况下,两架战机很快拉近距离,已接近接近理想状态下的近距离格斗空域,玄野见时机成熟,便伸出一根颀长的手指,照着通讯屏幕轻轻一比,随后按下发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