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真.道士下山

清晨蒙蒙,群山巍峨,空谷幽谧气氤氲,林海新芽滴晨露。未知此时是哪朝哪代谁家天下,此地又是何处的名山大川福地洞天,却是好一片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忽尔闻得一声像是蟾鸣的声响,由近及远,由微及响,打破了这片自然画卷的幽静。循着富有节奏的“咕呱”声,穿过林海瞧过去,却见到在山涧处,崖边有一块向外突出的大石,底下虽说不上是万丈深渊,却也约莫有个十多二十米的高度。相比于周遭的山石上或是布满了苔藓,或是有花花草草扎根于岩缝中顽强生长,这块突出的岩石较为平整光滑的表面,显得颇有一些突兀。

而在这块突出的大石上,一个道服短打着装的青年男子,单脚立于大石之上,微微下蹲,摆出一副让人不明所以的姿势。看年纪大概二十出头,相貌不过中人之姿,此时正闭着眼呼吸吐纳,整个身体随着呼吸的节奏微微的颤动,脸上神色淡然,对于自己身处险地仿佛不置可否。而伴随着呼吸的除了不住在微颤的身体,还有一声声从体内发出的像是蟾鸣一样的咕呱声响。

随着体内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青年的额上鬓角都渗出了细密的汗液,随着远胜之前的一声“咕呱”,青年体内的发出的蟾鸣声戛然而止,随后睁开双眼,长长的吐出一口气,看着自己突出的这一口犹如白色丝带一样的“气”,翘起嘴角,露出淡淡的笑容。

其后正了正色,盘膝而坐调理了片刻,整个人便又侧卧在了大石上,摆出了个类似醉罗汉的姿势,再次呼吸吐纳起来,这片大自然的画作里又响起了忽大忽小的蝉鸣之声。此时已经是朝霞初升,山间林海同时也有了鸟叫蝉鸣的万物之声,而这些来自自然的声音,似乎在为青年发出的蟾鸣和声一样,交织在一起,不仅不突兀,反而莫名的和谐,若有外人在此听闻,必然觉得心旷神怡。

……………………

烈日当空,艳阳高照,早间在山间林海中练功的青年此时已经重新穿上了道童的服饰,背着一大捆捡来的枯枝干柴迈上了回道观的路。一双旧布鞋踏过草地泥地,在密林里在山石间背着木柴穿梭,没有什么一跃四五丈的惊世骇俗,但也称得上是健步如飞,如履平地。脚步说不上轻灵飘逸,却莫名的有丝丝美感。一路上气息不乱,呼吸平稳,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青年就来到了一处道观的位置。

说是道观确实是道观,但却是一座奇怪的道观,正常来说,一座在洞天福地边的道观,即使不是金碧辉煌,但占地面积不小并且干净整洁,那多半是人声鼎沸,香客络绎不绝的。偏偏这个道观,这么多年来,连一个上香的香客都见不到。方外出家之人,没有香客,手底下没有佃户,按理说根本没办法过日子,但是奇也怪哉,这座诺大的道观修行的,就只有这青年道童和他师父。

当年吧,青年还是少年的时候,倒也纳闷过,问过他师父,这么大一座道观,咋落到他师父手里的?结果他那个不靠谱的师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的瞎扯淡,答案从来就是三个:“捡来的”,“出生时别人送的”,“管那么多反正就是我的”。后来眼看自家师父这么不靠谱,也就懒得问了,每日在山间挖些野菜,捡些野果,拾些柴火,就这样粗茶淡饭的过着日子,倒也还乐得逍遥。

平素里观内的清洁都是他自己做,每天回到道观门口都能看到些被风扫落的树叶,今天却见到观外大门周围整洁如新,根本见不到啥落叶。纳闷间推开了大门,竟然看到平时都是一副邋遢道人打扮,连在三清大殿里都是歪七八扭,一会儿这儿躺着,一会儿那儿斜着的自家师父,今天居然破天荒的把道袍穿得那叫个整整齐齐,现在正站在三清殿殿门口的位置,笑呵呵的盯着自己。

青年平日里对自己师父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作为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此时心里面虽然略有那么一点诧异却不动声色,淡定的把柴火放进了厨房堆放起来,然后才出来问自己师父今天为何会搞得这么正式。

“师父,您今天为什么穿得这么正式啊,实在跟有得道真仙的架势啊……”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青年一上来就先拍了个马屁。

老道士却只是笑了笑,不说一句话,对着青年左看看右瞧瞧,时不时点点头,看得青年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才突然笑嘻嘻的开口问,“自然啊,你最近这两个月我看你每次去站桩回来,这回来的时间越来越早了,而且每次脸不红气不喘的,你莫不是偷懒了?”

青年心中一阵无语,心说:我都跟了您九年了,跟了您多少年练了多少年的钓蟾功,都成习惯了,一天不练我都浑身难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也就这么长,我要偷懒我早就开始了,哪里还用等到现在?心里虽然在吐槽,嘴上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师父,徒儿不敢,自得师父收养拜入师父门下以来,您授予徒儿的钓蟾功和太极拳,徒儿练习不辍,未敢有丝毫懈怠,请师父放心。”

仿佛是早就准备好的,老道士立马接着说:“哦!若是如此你演练一下太极拳,为师看看你悟得几分神髓,劲力有几分火候。”

青年心说:得,原来是期末考试,我还以为是啥呢。心里默默吐槽,手上动作却一点不慢,解开道袍,好好的叠起来然后放到了演武场的石凳上,一身短打劲装,走到场地中央,便开始将老道士教他的太极拳演练起来。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进、退、盼、顾、定。青年将师父所授太极拳尽数使出,没有刻意去忘记招式,也无需去时时铭记心法,多年来在自然环境下平心静气的苦练成果不菲。揽雀尾,单鞭,云手,如封似闭,一招一式已颇有大师风采,在老道士的眼中,自家徒儿与天地自然和谐融洽,仿佛一体同生,拳脚挥洒之间已有实质的灵气流转,心中很是满意。

随着青年的一招搬拦捶,竟在这灵气浓郁的地方打出了音爆,老道士觉得已经没有了考究下去的必要了。“停……”声音不大,却直击心灵,青年听到后立马从沉浸在演武的世界中脱离了出来,随后老道士把青年招了过来。眯着眼,慈眉善目的说,“我的好徒儿,你这太极拳已称得上是登堂入室了,观你劲力的运用以及吐纳的自如,钓蟾功这采气桩你也确实没有偷懒。那么……”旋即话风一转,“你我师徒缘分已尽,徒儿你今日便算是出师,下山去吧……”

对于青年来说,前世成功过,失败过,得到过命运青睐,也曾受尽他人白眼,加之这些年来的道学经历,虽然说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却也处事变得相当的淡然,虽然不舍,虽然惊异,但却也没有那扭扭捏捏的小女儿姿态。

带着略微沮丧的强调,“今生若非师父,我一黄口孺子,孤苦伶仃,又哪里有如今的我呢?师父收养我,恩同再造,教育我,授予我武学道学。徒儿实在不愿离去啊……”说着扑倒在地,行了那三跪九叩的大理,“但是我知道师父一向不打诳语,言出必行,小鹰总得自己学会飞翔,徒儿懂得,徒儿懂得。”说完起身便要穿上衣服,准备离开。

老道士却也没什么情绪,依旧是笑呵呵的,同时叫住了青年,“且慢……”正在青年纳闷,以为老道士是回心转意的时候,老道士拉起他的手,带着他三两步进了三清殿,又从三清殿的三清神像后拿出来了一尊更小一些的泥胎塑像,随后一用力从泥胎塑像上掰下来了一块,转手把这碎片交给了青年,“拿去用……别客气……以后看到他你就能想起师父……”

看着师父依旧这没心没肺不靠谱的模样,青年心说自己这道学境界比起师父来说还是差得远啊……然后拿起泥胎神像的碎片一阵无语,“可师父您这也太秀了吧……你这是李云龙第一任夫人李秀芹的秀啊……秀得人头皮发麻……”却也只敢心中吐槽。随后将这临别的纪念品收好,穿上他的道袍,便离开了自己此生记事以来一直生活的道观,下山去了。

待得青年离开道观,老道士在门口看了会,嘴里面嘟哝着:“还李秀芹的秀,那算啥……你师父我起码也是独秀级别的……”便回身进了道观。而山间的氤氲之气也越来越盛,最后完全笼罩了这一片山间林海,以及道观,不消片刻,这片洞天福地,世外桃源便消失不见,仿佛从来没有出现在这世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