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马邑之围 军臣单于:我真的不傻。……

“去病知道城濮之战吗?”尚谨今日讲这个战役是有深意的,“是昨日那个故事二十年后了。”

“没听过,是哪两个国之间的啊?”

“晋与楚,晋文公与楚成王。”

听尚谨讲了这么些时日,霍去病已经能把谥号和人对上了,晋文公就是重耳。

“寒食节?”

“对,就是那个重耳。”

“我知道!退避舍对吧?舅舅和我讲寒食节由来的时候讲到过。”

寒食节其实是很早就有的节日了,原本和晋文公也没什么关系。

舅舅说晋文公和介子推那个割肉做汤和烧死的故事是庄子讲的,《左氏春秋》里没那么复杂。

不过好多人当真了,说寒食节是由此而来。

“对,城濮之战与退避舍息息相关。楚国发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文公决意救宋,但是他曾与楚成王许下退避舍的承诺。”

“如果向楚国说情,怕楚国不肯;如果和楚国打仗,他心里是不愿打的,也担心齐国和秦国的态度。”

霍去病好奇地问:“那他是如何做的?”

春秋战国的故事实在太精彩了,经常出乎意料。

“这其中的事有些复杂,不是一时二刻可以说清的。”

“晋文公逃亡时虽与各国交好,但是也有怠慢的,比如卫国郑国,甚至郑国大夫叔瞻告诉郑公,若是不以礼相待,不如杀了重耳。”

“好像在哪听过这样的话?”霍去病觉得这话有点耳熟,“商鞅?”

尚谨失笑道:“确实很像。”

“他们为何总是不听劝啊?”霍去病实在不明白这些国君怎么就是把臣子的话当耳旁风。

“他们若是听劝,这史书便要改写了。”尚谨继续讲,“于是晋文公决定使一招围魏救赵,这可比围魏救赵的典故还早。”

“当时楚国才攻打占领了曹国的领土,又与卫国通婚,他要攻打曹与卫,逼楚国救援曹卫以解宋国燃眉之急。”

霍去病点点头,这招阳谋真是好用,明知道对方是围魏救赵,可不得不去救。

“等到十二月时,晋文公已将太行山以东都打下来了。第二年晋文公要借道攻打曹,卫成公拒绝了。”

“确实该拒绝,唇亡齿寒。”霍去病觉得卫成公肯定是吸取了虢国被晋国灭国的教训。

这么一说,晋献公好像还是晋文公的父亲,这就更巧了。

“然后晋文公就直接一起打了。正月,晋军攻下了卫国的五鹿。”

许是一切冥冥中注定,当年重耳路过五鹿,饿得实在不行了,于是向村民乞讨,只得到了一块土。重耳原本很生气,赵衰安慰他说土象征土地,是臣服之意。如今这块土地真的归他所有。

“那卫国现在怎么办?”

“二月时晋文公与齐昭公结盟,卫成公见状请求参加结盟。”

“啊?”霍去病一愣,大约没想到卫成公如此的……能屈能伸。

“时代如此,各国间从来都不可能是永远的盟友。或许它们之间有血海深仇,但是必要之时一样可以结盟,或许它们曾经是盟友,明日也一样可以翻脸不认人。”

霍去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晋文公不会答应的吧?”

“嗯,所以卫成公又想与楚国结盟,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最终被驱逐了。”

“驱逐他们的国君?”霍去病觉得这个时代真是超出他的想象。

“那个时候也不是稀罕事,即使是姻亲,卫国和楚国的关系也没多好。”

“可即便晋军攻陷了曹国都城,俘虏了曹共公,楚成王依然选择继续猛攻宋国。”

“围魏救赵失败了?”霍去病觉得楚成王真是雄才大略,这都能不为所动。

“在大臣先轸的建议下,晋文公让宋国以土地贿赂秦、齐两国,请两国出面使楚退兵,制造秦、齐与楚国的矛盾,同时,他将攻打下来的曹、卫之地分给宋国,坚定宋国抗击楚国的决心。”

霍去病瞪大了眼睛,还能这么做?

“齐、秦为得到宋国的土地自然是站在宋国这边,并且出兵帮助晋国,而得不偿失的事情,楚成王也不会去做,他选择了退兵。”

霍去病原以为故事到了这里该结束,但是城濮之战还是没发生。

“那他们是怎么打起来的?”

“楚成王让当时的令尹成得臣,也就是子玉,不要逼近晋师与之交战。他认为晋文公在外面逃亡近二十年才回到了晋国,重重危险他都脱身了,又得民心,这便是天意,这样的人见识谋略极好,与晋文公这样的人打仗是得不到好处的。”

“楚成王说得对,晋文公这样的人绝不是好惹的。”

“楚成王可是个了不得的君王,他虽是杀兄上位,但是上位以后广修德政,与周天子的关系很好,也借此名正言顺地攻打异族,得了南方千里之地。”

“他还下令撤出了占领齐地谷城的驻军,将谷城主动归还给齐国,以期与齐国重新修好。”

“但是子玉为人刚强,执意要出兵,说自己不敢说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

“那时候的将领这么……”霍去病还以为再怎么说国君也是在将领之上的,没想到那时候和大汉差别这么大。

“这个子玉怎么好像和晋文公有仇一样?我记得舅舅之前说晋文公承诺退避舍的时候他还骂了晋文公。”霍去病怀疑子玉是不是看晋文公不顺眼。

“子玉派使者宛春去晋营中说,如果晋国放了曹国国君,让卫国国君回到卫国,楚国也就释宋之围。”

“这也太会装好人了。”霍去病立刻明白了子玉要做什么。

这个时代很看重舆论,楚国先行求和,若是晋国拒绝,就能倒打一耙,还能让宋曹卫对晋文公产生怨言,若是晋国同意,楚国还能得到曹卫的感激,怎么说都是占便宜。

“晋国哪里看不透他们想做什么?于是先把这使者抓了起来,又许诺曹卫复国,让他们一同伐楚。”

“这便是恩威并施。”

霍去病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追问道:“那子玉脾气那么差,肯定生气,是不是出兵了?”

“嗯,可是晋文公选择了退避舍。”

“好仁义的国君,竟然真的履行诺言了。”虽然霍去病觉得直接打比较好,不过如此重诺也是很少见的了。

“可太过仁义的国君是不能活下去的,下次和你讲宋襄公的故事。”

“那些将军真的愿意退避啊?晋文公的将军比楚成王的听话多了。”霍去病已经看出楚国要吃败仗了。

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那是在将军比君王更懂如何行军打仗的情况下,这种君王比将军脑子更清醒的时候将军却不听话,能打赢就怪了。

“他们也生气,觉得晋军是国君率领,而楚军是将军率领,怎可君避臣,实在丢脸。”

“狐偃却说服了他们,既然晋文公曾经受过恩惠,许下承诺,那便不可忘恩失信。打仗是讲士气的,理直理亏总归不同。”

“子玉不会真的追上去了吧?”霍去病无语凝噎。

“嗯。”尚谨点点头,“其实论兵力,楚军是强于晋军的。晋国军,加上秦、齐、宋的援军,约有九万人,而楚国军队加上陈、蔡、许等小国,总共有十一万人。”

霍去病眼睛一亮,他还以为故事到这儿差不多就结束了,毕竟晋国一直在用计,而子玉看上去怎么也不像能赢的样子,没想到楚国原本还是占优势的。

“他们排兵布阵有何不同吗?”

“并无大的差别。”那时候还真没有太多阵法。

“那就还是用计不同了,是什么?”

霍去病话音刚落,在一旁听了半天的刘彻就出声说道:“以逸待劳,避强击弱,佯败诱敌……”

刘彻洋洋洒洒把后面的故事讲完了,霍去病越听越兴起。

见尚谨盯着自己,刘彻无辜地说:“听得我都没心思处理政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