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沈游进门的时候一见周恪就知道,这帮人早已知晓她是周恪未婚妻。否则他们怎么可能将她带来这里,允许她知道心学的计划呢。还不是因为她的未婚妻身份让他们以为她和心学绑在了一起。

就是因为赵案早早的知道沈游是周恪的未婚妻,所以他们默认了沈游现在是自己人了。至于赵案为什么不去求助周恪?谁愿意在新任上司面前显现出自己的无能。

呵呵!

“沈游!”

赵案咬牙切齿,他们辛辛苦苦瞒着齐桓,只想让他走完最后一程。

沈游很镇定,这帮人既然早就把她查了个底掉,知道她叫沈游一点也不奇怪。

“你什么意思?”,齐桓混浊的双眼一片清明,活像是吊着最后一口气。

“赵案,你来说!”

直呼其名,可见齐桓是何等的震怒。

眼看着瞒不下去了,赵案心不甘情不愿的说道,“原本灾民每日里零零星星的增加几个,官府一直压着没让报纸报道,百姓之间虽有传闻可由于灾民人数少,影响也不大。”

“但是忽然之间,今日早上城外涌现了一大批灾民,堵塞了外城的四个城门口,叫嚣鼓动。城上兵丁不过一两百人,哪里挡得住几千灾民!”

齐桓迅速平静了下来,他一辈子大风大浪见得多了。

“已经告知府衙官员了吗?”

赵案点点头,“金陵城内的六部官员已经尽数知晓此事,只是灾民们目前只是围着,不曾撞击城门,已经将学宫内的剩余兵丁统统抽调出去镇守城门了”。

“荒唐!”,齐桓喘着粗气,“六部官员都不同意停止院试吗?”

赵案点了点头,“齐兄,院试乃科举抡才大典之一,擅自停掉院试的罪名未必比灾民攻城要小。谁都不肯这么做。”

齐桓只觉头脑昏昏沉沉,早知如此就算交给沈游都比交给赵案强!

当日明明嘱咐的是时刻留意灾民动静,小股零星灾民可以放入城内,只要灾民超过百人就要停手,开始赈济灾民。

否则就不是舆论胁迫,而是鼓动灾民攻城造反。这个罪名齐桓万万担不起。他是希望借着灾民涌动一事再度重提赋税,胁迫皇帝进行赋税改革,又不是要借此颠覆江山。

可谁知道如今灾民人数过千,一夜之间,哪里冒出如此之多的灾民?谁是幕后推手?

齐桓整个人已经开始打摆子,他透支了自己最后一点力气,眼神殷殷地看向周恪。

周恪点了点头,示意自己会解决此事。

沈游顺着齐桓的视线看过去,才发现今天的周恪极不对劲。

周恪整个人都是僵直的,牙关紧咬,进来那么久了,他一句话都没说过。

“诸位,时间差不多了”,唐直走上前来,齐桓的气息已经极为微弱了,要不是沈游激将了他,靠着胸口一口气吊着,只怕早早昏厥了。

“你们先出去”

周恪开口说了第一句话。

沈游了然,估计是临终别语,毕竟齐桓下一次醒过来只怕是回光返照的时候了。

王汝南和赵案面面相觑,到底先出去了。

沈游抬脚就走。

室内,只剩下了齐桓和周恪。

“先生,我找了大夫,你为何不肯治?”,周恪整个人如同绷紧的弓弦。

齐桓整个人已经没有力气了,他小幅度的摇了摇头。

很久,周恪才听到了齐桓说,“……生死有命”

周恪面无表情,神色茫然。

其实重活一次也并没有什么用。

他上辈子有三憾,一憾当时第一次政治斗争失败,无法挽救那些因为吴四娘暴露而无辜被杀的女子。而这一憾沈游帮他填平了。她的放足运动开了一个好头,只要慢慢的走下去,总有移风易俗的那一日。

原本他不过是打算随意帮个小忙。于是往周家藏书阁里塞了那本文宴之的诗词集。果然,沈游翻到了这本书,周恪原本以为沈游只是借此机会寻找到和文宴之志同道合,一同反对小脚的人。

谁知道沈游太过聪慧,竟然摸到了齐桓,甚至试图与齐桓联手废除裹脚。

沈游的动作比周恪想象中快的多,计划也相当完善。

周恪隐隐约约的看到了希望,于是干脆全力支持沈游。

心学里面许多人手或是齐桓给周恪的,或是他自己安插的。而这些人手在散出去的时候,不管他们有没有夹带私活,至少给沈游办起事来尽心竭力。

这些隐晦的帮助让沈游的计划成功率更高。

一憾已经有完成的希望。

二憾……恩师早亡。

周恪生来母亡,有父不如无父。他八岁进了崇明书院读书,人生中全部的温情都是齐桓给的。齐桓承担了他生命中父亲的角色。

齐桓对于周恪来说,亦师亦父。

许多时候,周恪会觉得自己如同齐桓的翻版。他们一样的笑容温和,一样的老谋深算。周恪上辈子活到二十八都没娶妻生子,除了他自己不愿意之外,也有一部分是受到了齐桓无妻无子的影响。

他从不觉得血缘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周恪甚至想的好好的,等到将来他老了就去培育一个弟子,承袭自己的学术衣钵,继承自己的政治资源。

可就在他连中六元之后,他生父骤然亡故。

周恪却根本不愿意为生父守孝。他直接在京都做翰林编修。

偏偏就在此时,金陵传来消息——齐桓病故。

这个消息彻底改变了周恪的人生,他一面处理恩师丧事,一面问询王汝南、赵案。这才得知恩师当日被贬谪就是因为提议赋税改革。他生前为了赋税改革竭尽全力。可惜致仕太久,加之心学的影响力在民间却不在官场,他发动的这场赋税改革还没开始就失败了。

于是齐桓郁郁而终。

周恪接手了心学的势力,一点一点的经营,几乎呕心沥血、夙夜难寐,终于坐上了首辅的位子,他继承了齐桓的遗志,改革成功却因为劳累过度而亡故。

再活一次,他奔波劳累,四处寻找名医。不仅仅是大齐境内,他甚至将目光放去了海外。他赠予给沈游的那颗红宝石就来自于海外贸易。周恪组建海外贸易的商队,除了为了赚钱之外,也是指望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或许海外有奇药,可治疗脏腑衰竭。

除此之外,周恪清楚的知道像他们这样的人,为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一路上什么东西都能放弃,包括生命。

他无法让齐桓停手,周恪不是没考虑过帮助齐桓进行税改。可当他提议的时候,齐桓拒绝了。

周恪时至今日都记得齐桓说得那几句话。

“谨之,你连中六元,已是木秀于林,此时此刻,你更不该进入众人视野当中,三年不鸣才是你要做的。”

在官场上,平平庸庸不是错,鹤立鸡群才是错。

周恪彻底死心了。因为一旦被人扒出来,周恪孝期搞风搞雨,在以孝治国的大齐,周恪必定仕途无望。所以齐桓一心一意要他在家守孝,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他插手。

如果无法帮助齐桓完成税改,那就只能阻止他。

赋税改革是个大坑,周恪身在朝堂这种权利中心都忙活了接近十年才搞定。齐桓在野,试图搞定赋税是根本不可能的。果不其然,当时齐桓发动各类报纸热议赋税改革一事,直接挑动了满朝堂官员们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