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蔡邕说的差不多。

刘协在密诏中控诉李郭暴行,大吐苦水,随后话锋一转,一口一个姑父的就叫了起来。

那小嘴,简直比抹了蜜还甜。

什么汉室最后的希望啊,什么勿负先帝所托啊

总结起来其实也就一句话。

姑父,你也不想侄儿在长安受苦吧?

“难怪老头这次不带昭姬过来,原来还得给小皇帝回话。”

张新看完,将密诏收好,看向蔡邕。

“请老师回禀天子,待今岁秋收之后,我即刻起兵勤王。”

“这么快?”

蔡邕愣住。

他嘴上虽然说着,让张新速速勤王。

但他的心里也知道,起兵勤王不是一件小事,大军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准备好的。

如今距离秋收也就月余时间了。

张新若想在秋收之后出兵,就必须大肆征调民夫,参与准备后勤。

而从邺城到长安,足有一千三百多里的路程。

往返二千六七百里,民夫根本没法在明年春耕之前回到冀州。

冀州本就残破,若再耽误一年春耕,怎么负担的了啊

思及此处,蔡邕连忙说道:“子清忠君爱国,天下皆知,然用兵需得顾忌民力,冀州疲敝,怕是支持不了大军远征。”

“子清不如暂且休养生息一年,待明岁秋收之后,再行勤王之事。”

“李郭虽然残暴,却也不敢伤着天子,子清大可不必如此急切。”

明年秋收之后出兵,是长安官员与皇甫嵩共同商议出来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

皇甫嵩善于用兵,其他官员也有治理地方的经验。

百官估算过后,一致认为,给张新一年时间休养生息,才能让勤王的成功率最大化。

当然了,他们可不是心疼冀州百姓,而是害怕百姓不堪重负,发生民变,复刻去年讨董之事。

张新在前方打着打着,家又没了。

然后又得退兵。

现在在长安百官的眼里,张新已经是大汉最后的希望了。

若他再次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老师勿忧。”

张新开口笑道:“去岁讨董失败过后,我便一直在准备着二次讨董。”

“平定冀州之后,我本想休养生息,不料王公意外惨死,李郭二人入主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