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陶行知不解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能帮上什么忙?”

“我想着,如果能设计出一款法器出来,把您讲课的场景记录下来,包括画面和声音,到时候想听您课的人,也不需要到您的课堂上,随时随处都可以观看。”

“只需您提前寻一处合适的地方,将您的授课内容记录下来,制成影像之后,每个拿到这影像的孩童,就可以直接在家里学习,到时候推广开来,岂不是整个禹朝,全部都是您的门生。”

陶行知听着宋小夭形容的这一番景象,不免觉得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却又有着一种隐隐的向往和期待。

“你这想法,真能成吗?”

宋小夭没敢打包票,实话实说道:“我也只是那天见着您之后,才有的这个想法,只是道术也分为很多派系,小夭知之尚浅,我目前还没想好要怎么解决才行,只是想先在您这里预留一个名额,如果真能做成,陶先生是否愿意授课?”

陶行知自然是十分感兴趣:“既是能提高国民素质的办法,我当然愿意,只是做为生意的话,我觉得有些不妥,毕竟寻常百姓不上私塾,便是因为没有钱。”

宋小夭仔细斟酌后说道:“这件事我确实也曾想过,我觉得启蒙的话不便收取费用,只要孩子们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便可以,如果一旦讲到些博学的知识,便免不了要收取费用,陶先生觉得如何?”

陶行知点点头,这样最好了,其实不仅是孩子能受到启蒙,很多成年人也可趁此机会学习到知识,对自己的生活也有极大的帮助。

而且一旦此项技术能推广开来,对禹朝的整个国力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孩子们受到启蒙知识之后,如果真有理想抱负,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想要考取科举,出入官场的话。

那时候便需要自己去拜访名师,或是购买些文学大儒的课程了,到时候就全凭自己的本事。

陶行知摸了一把胡子:“如此甚好,只是春湘城这地方太小,如果从禹都开始推行的话,定能很好地在全国开展开来。”

宋小夭表示同意:“陶先生,先不忙,这本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想,起码还需要几个月来试验,这术法和材料都是需要准备的,不瞒陶先生说,今年年底前,我们阖家大抵就会搬到禹都去。”

“到时候说不定能遇到有缘人帮忙推广,那就再好不过了。只是,如果时候耽搁得晚了,可能需要陶先生一同到禹都,不知道陶先生能否答应?”

见到陶行知面上似乎有犹豫的神色,宋小夭又说道:“陶先生不愿意也没关系的,我们也可以过来春湘城记录,反正从禹都到春湘城,快的话几日也是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