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页

虽然对于秦秀才和柳庭璋并非同姓有些诧异,不过民间寡妇再嫁也是有的,像是柳庭璋这种俗称“拖油瓶”,信这几年长了见识,自然不会没眼色地问起别人私事。

叩门之后,信很快被请到正房,全家陪他落座,一碗冒着热气的冲蛋花端过来,孟氏请他喝几口暖暖身子驱驱寒气。

正房被打理地整洁清爽,家具虽然不名贵却摆放有序,映入眼帘十分舒服,坐下来隐约能闻到院里晾晒的衣物上的皂角香气,听着秦秀才努力靠近官话的口音,正面对柳庭璋这等俊秀人物,信初次登门的拘束感一扫而空。

秦秀才虽然久试不第,然而漂泊多年见多识广,为人亲善,颇有长者之风,对待信热切而不谄媚,清谈几句陪客到位了,便将主场给继子柳庭璋,分寸拿捏得将将好。

孟氏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与柳庭璋眉眼间能看出相似之处,接待信时,有几分面对生人的腼腆,多以微笑替代言语,唯独在留客用饭上坚持得很。

午间太阳透过重重云层羞羞探出头脸,不多的阳光更显珍贵温暖。

信好久没吃过家常饭菜,自然动心,半推半就后,与秦秀才、柳庭璋一桌用了午饭。

菜肴并非京城风味,然而荤素搭配、咸淡适口,信与他们父子二人边吃边聊,被殷勤劝菜,居然不知不觉吃了个十分饱。

饭后,秦秀才告罪回房午休,孟氏躲在灶房收拾,柳庭璋终于和信单独相处交流。

柳庭璋倒是没有午后倦意,精神奕奕,陪着信聊了一阵子文章故事、野史志怪等等大而化之的话题,起了些惺惺相惜的感觉。

两人年岁相差无几,言谈相投,说着说着谈到家人亲朋,信感慨说:“柳举人与在下三弟同岁,可惜我已经许久未见亲人。”然后满脸黯然,久久不语。

柳庭璋回道:“我对先生所知不多,但是感佩先生从逆境中站起来的毅力。山水有相逢,只要活着,总是有再见面的希望。先生是否愿意到我房中观览一二,尚有些书籍可供悦目。”

信欣然从命,进去柳庭璋那窄小的一目了然的房内,随意走到最显眼的书桌前,看到了一枚木质书签,边缘被人摩挲得润滑包浆,上面刻着的阴线字墨已经被擦掉不少,但是字迹还算能够辨识。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信边看这书签,边低声念了出来。

第61章

柳庭璋随手整理桌面散乱的纸张、书籍,归架,头也不抬地回应道:“信先生好眼力。这是我三四年前随意练手刻的书签子,字迹多有磨损,不好辨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