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页

这样一来,他们在会试中递交的策论卷子,即使写得再呕心沥血、用词再花团锦簇,用儒学去处理时事的方向就错了,自然不入考官法眼。

顾采薇忿忿想到,就像是考试前,老师划出复习范围,结果卷子上考的都是超纲题,自然会有大多数人大多不及格。

那么拿到高分的,又会是什么样的考生?是否提前从老师那里知道了什么?再不然就是万中无一、全面复习的学霸?

再想想会试以及相衔接的殿试在读书人中的神圣地位。不同于圈地为王的各州府乡试,再低一级的县城院试,会试很少爆发舞弊丑闻,天下考生一直称颂礼部清廉、天子圣明,对会试不吝啬溢美之词,赞其公道严明。

顾采薇这才知道,会试确实不需要低端拙劣的舞弊手段,只要家里有为官的长辈点拨子弟,在文章中用上法家学说那一套,就像是独特密码一样,自然能考中。

原来这才是高层的秘密。原来这才是会试考卷保密存档的缘由。

自然,这也是文臣们把持科举为已所用,实现世代相传的秘密。

所以,如果没有顾采薇这番研究,柳庭璋就算再才华横溢,他们师徒一味精读深读儒家经典,必然一直与进士无缘。

顾采薇被激起了斗志。

作者有话要说:

第62章

不就是带着徒弟,从头学起法家学说么?

只要定下方向,其他问题对他们师徒来说,都不是难事。

市面上基本没有法家相关书籍?宫中藏书库、国子监里有啊,顾采薇自然能找到,抄写给柳庭璋。

担忧费时费力?呵,柳庭璋年方十六,他的老师更小,顾采薇如今的年岁,实打实只有十三岁,师徒都一心向学,资质上佳,将学儒学几年成功的经验挪移到学习法家方面,料想同样出色。

至于练习、写文?有这么多珠玉在前的文章考卷在手,顾采薇撮其精要,传授徒弟,手把手带着写出制式文卷,反而是最简单的环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