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页

不过她之前常常攻读古籍善本,对于时下的文章很有些厚古薄今之癖,几无涉猎,成了自己的知识盲区。

现如今为了教导徒弟考会试,不堕了自己多年积攒下的夫子威名,顾采薇一头扎进格式明确、主题限定、字数有范围的这些她以前起名叫做“应试议论文”的优秀考卷中,忙着归纳核心奥义和下笔套路。

本以为自己会看得乏味甚至打瞌睡,不过孰料山中有宝,顾采薇竟然越看越得趣,发现许多她之前从未想到过的角度。

虽然与儒学格格不入,却与她前世在现代受到的教育和理念不谋而合。

比如说,儒家讲究教化四方,不鼓励百姓找官府裁决矛盾,然而有篇文章却说治天下要明刑律,以统一尺度的律法和公正严命的执法,来教导民众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进士文章,尤其是前三甲的,是被礼部考官和皇上层层认可、下笔圈点的,说明在政权掌握者的眼里,儒家经义并非万世教条,并不需要像是他们对天下读书人、百姓万民宣传的那样事事遵从。

那么,科举选士,圈定在儒家的四书五经,岂不是从底子开始就偏了?就矛盾了?

顾采薇积攒下一堆疑问,主动登门柳祭酒家求教。

柳祭酒点醒她,说道:“幼薇郡主过去沉浸在儒学之中,所以看这些被考官青睐的考卷,觉得很多说法是与圣人言不相符的,对不对?

然而治世牧民,单单依靠儒家那套是不够的,历来帝王和文臣,心照不宣,只是不对外宣称而已。我本想着你是求学自娱,也没额外提到。其实,我朝延续前朝思路,经国之道,在于儒表法里。”

儒家学说为表为皮,为天下最广大百姓所认可,即使是将万千读书人捆在其中,也在所不惜,效果就是社会安定,正如高官所期。

法家学说为里为骨,其思想其理念只成为了顶层一小撮人的共识,不同于儒家强调的教化规劝,而是以律法、刑罚为着眼点,在朝廷颁发政令、制定决策时发挥着草蛇灰线的作用。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起到凝心聚力效果,确保官员们同心同力。

或者,这样才能更好的解释,为什么平常人家的读书人、家里没有为官长辈的学子们,考中进士难如登天了。

因为评价体系已经不是停留在对儒家经义如何熟知熟背、如何理解透彻了。

四书五经将读书人的时间耗费一空,没有明确的指示,大多数人不会主动去涉猎其他的诸子百家,更不会独具慧眼在其中挑中不算起眼的法家学说,进行研究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