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页

“没事,能多装一些就多装一些,接下来还不知道要跑多少趟呢。”江婉倒是无所谓。

人的适应能力十分强大。

江婉还记得她带着李延睿第一次上府城时的情形,坐着雇来的青油马车,走了一路晕了一路,胆汁都差点吐出来,小命都丢了半条,如今经常在村里与县城之间往返,晕马车的情况倒是好转了很多。

再说自家的马车可跟雇的不同。

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哪怕江婉只是一个文科生,也时时不忘科技改善生活,虽然橡胶轮胎遥不可及,但简单的减震还是处理了一下的,况且车辕上铺了厚厚的褥子坐垫,江婉自认为撑到府城也问题不大。

她现在吊着心的是红薯粉的销路。

尽管她完全相信自己做出的成果经得起考验,但到底是从来没有过的新食材,想要在府城一炮打响就必须讲究策略。

在临江县做冷饮时她采取的是走街串巷式的低端营销。

六月冰的稀奇一下就抓住了全城人的目光,再用低价为诱饵,一下就打开了局面。

但红薯粉用这个方法肯定是此路不通的。首先它的稀罕程度完全不及六月冰,知名度更是为零,而且做成吃食成品售卖的过程也麻烦很多。

更重要的是小柳树村的产量够大!

她将目光瞄准府城市场,就因为临江县的市场太小,一碗两碗的零售对于作坊的出货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完全不够看啊。

但江陵府就不同了,不仅有数十万的常住人口,且得益于嘉裕江得天独厚的位置,是大虞难得的水上枢纽,无数支流在此处汇集,水网四通八达,汇聚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

只要能撬动一角,让红薯粉进入那些客商采购清单,立即就能畅销整个王国。

自红薯粉诞生的那日,江婉给它的定位就是批发销售,以江陵府为起点辐射全国。

但现在令她为难的是,她要如何撬动这一角,让客商们认识红薯粉、看到它的价值,从而添进自己的清单,带到全国各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