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封赏

但随即他又想到,以如今的官场风气,愿意亲身下地,劝农传种的官员恐怕如凤毛麟角,若是他们为了政绩强制推广,不知又会害的多少农户家破人亡。

想到这,庆历皇帝叫停贾敬,命他先行回去,不要声张。

取过奏折,带着甘薯种植手札和贾敬带来的甘薯,去往永寿宫求见太上皇。

永寿宫中,太上皇翻阅了手札和奏折,心里想着,自己这个儿子还真是好命。

不争不抢的,自己就传位给他了。如今又是什么也没干,盛世明君的头衔就会落到他头上。

见他还站在下首,等待自己的回复,太上皇的心里又有了几分厌烦。

这个儿子和当年的太子相比,真的是差的太远了。

当年的太子,自幼被自己亲身教养,启蒙之时,自己便经常抽空用折子教他识字。

待他略大,便用朝事教他人心向背。

每次出巡,自己也必会带上太子,带他见识民间疾苦,教导他如何治国安民。

而太子也相当争气。

当年自己御驾亲征之时,将国事托付太子,当时年仅二十的太子便不负众望,将各部院奏折处置的妥妥帖帖,将群臣压制的服服帖帖,应对突发紧急之事,更是干脆利落,不留后患。

有如此出色的太子在后方,自己才能将精力全部放在亲征之事上,将胆敢侵犯我朝天威者斩尽杀绝。

除了最后的谋逆和自绝,太子一直都是自己的骄傲。

而这个儿子,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毫无主见,分不清主次,连太子的一丝一毫也赶不上,毫无明君之像。

若不是其他儿子身上豪门世家的印记太重,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这个儿子身上来的。

心里一叹,太上皇还是开口问道:“你是如何打算的?”

听到太上皇开口,庆历皇帝心里一松,连忙回道:“儿臣打算召回贾珠,酬以国公之位,命他全权负责甘薯的推广一事。”

“之后呢,你就不怕民间之人只念贾家,不念我徒家?

他们家可是手握军权几十年,也就是这两代人,不是纨绔废物就是书呆子,眼看着成不了气候。

让他们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喝玩乐也就罢了,你竟是想将如此之大的名望拱手送给他们家?”

“是儿臣考虑不周,敢问父皇,此事该如何处置?”

“国公之位也就罢了,给就给了,也能让群臣看看,你可不是刻薄寡恩之辈,真要有功你也是必赏的。

但那贾珠既是擅长农桑之事,便让他在户部挂个名,给他拨几个皇庄,以后就专心农事吧,若有成果,那也是名留青史的事。

再从宗室之中,择那数十无爵年轻子弟,命他们奔赴各地,推广甘薯。

待甘薯之事推广全国,便给他们赐以爵位。

但要交代他们务必缓缓图之。若有人急功近利,激起民变,国法家法都不容。

如此,民间之人只会记得是我徒家推广的甘薯,活人无数。

世间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有了这甘薯之功,我朝必能直追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