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的是贾代善当年做京营节度使时的得力下属,如今已做到京卫指挥使司指挥同知的齐大山。
此人当年不过一知事,不知怎的竟对了贾代善的脾气,加上自身身手不俗,几年时间就从正八品的知事提拔到了从五品的镇抚。
哪怕贾代善去世多年,如今他和荣国府的走动也没怠慢,每年送到荣国府的节礼只多不少。
这次听说是来救贾公的嫡女和女婿,便带了可信之人,急行赶路,日夜兼程,比赵全预计的早了整整两日到达扬州。
赵全不由又在心里羡慕这林海还真是结了一门好亲。
汇合之后,众人便护送着林海夫妇和林海搜集的人证、物证返回京城。
御书房,庆历皇帝看着林海疲惫的神色,风一吹就能飘起的身板,忙命他坐着回话。
然后,就听林海揭开了一个掩盖已久的大窟窿。
竟是从三十年前起,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便私自超发盐引,从中克扣、提留引银。
到任巡盐御史第一年,林海便得知,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以江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猛增,食盐量需求更多,食盐供不应求的名义上奏户部,请求增发盐引。
不仅如此,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之前还曾奏请户部预先支取第二年的盐引,发给盐商领盐销售。
按照户部的规定,预提的盐引,每一张除交纳国家正供的盐税一两银子外,还要另交二两银子,名日“预提盐引息银”。
根据林海那年的核算,当年预提的盐引应有三十万张,光是这一笔盐税便应有九十万两。加上增发的,本身户部核发的,盐税应有八百余万两,可他收到的账簿,却仅有五百余万两。
林海不愿打草惊蛇,便私下查证。
这一查便不得了,他竟是从投诚的盐商口中得知,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竟是年年都有增发盐引和预提盐引!
可林海被派来做巡盐御史,便是因为盐税锐减,锐减的额度远大于庆历皇帝登基后下令削减的盐引额度。
也就是说,收到的盐税连户部正常核发的都不够,这增发盐引和预提盐引的盐税又去哪了?
并且他上任之前,可是把户部近年来的盐引发放账簿和档案仔细翻看了一遍,绝对没有见到任何增发盐引和预提盐引的记录!
此案最小也是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私发盐引,往大了便是户部也要被牵扯进来。
虽不知是从哪一年开始,但既是一直都没人爆出来,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官吏,怕是一个都不清白。
林海便花了四年时间,私下细细查访,终于被他发现了这个惊天大案。
据他估算,这三十年来,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至少没下了八千万两银子。
庆历皇帝之前虽听了贾敬的奏报,对此已有了心理准备,但今日听了林海的详细回禀,心中的杀意已是快要压制不住。
这三十年来,任职过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官吏,怕是得有三五百之人,另有接近二十任巡盐御史,竟是如今才有林海九死一生的将此案上达天听。
其他的人,怕是把父皇和他都当成了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