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贾珠献上甘薯之后,庆历皇帝金口玉言,年底之前要遴选数十宗室年轻子弟参与甘薯推广之事,待甘薯成功推广到全国,会给有功之人酬以爵位。
这一次遴选,因有爵位在前面吊着,报名之人趋之若鹜。
收到消息的宗室人家都纷纷动了起来,各显神通,想将家里继承不了爵位的子孙都塞进去。
因庆历皇帝要求推广之人也要和贾珠一般,亲自下地示范耕种,而他初步选定的地点,也都是天南海北的贫瘠之地,毕竟越穷的地方才越需要甘薯。
又因此事必须缓缓图之,不能急功近利反而激起民变,短期之内注定不会有成果。
他以为,不会有多少宗室子弟吃的了这份苦。
哪知道,他低估了爵位的诱惑。
因消息越传越广,外地的宗室子弟也纷纷赶往京城。
京里的宗室自是恨不得庆历皇帝立时便开始遴选,以免外地那些人来抢他们的爵位。
外地的宗室在京里可也有几门姻亲故旧,帮他们向庆历皇帝进言,人多才能择优入选。
遴选日期便只能一推再推。
这可是关系到子子孙孙的大事,要知道本朝可不像汉朝那般有推恩令。如今除了嫡长子能继承爵位,其他儿子不过一点财物就打发了。
外人觉得,不管什么时候,他们一说起自身是宗室,总能显得格外的高贵,与人交往自然也就高上三分。
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宗室和宗室也是大不相同,依着爵位高低,与龙椅上的人关系远近,宗室可不止能分出个三六九等
其实在很多宗室子弟心中,巴不得本朝也推行推恩令,庶子还好,嫡长子以外的嫡子可早就不服气了。
嫡长子不过就早出生几年,不用读书不用习武,不管如何纨绔废物,只要不死,将来就能继承家里的爵位和爵产。
而自己若是不读书习武另找出路,将来就得和数量众多的兄弟们分那一点点财产,之后就要靠着户部每年发的那一点打发叫花子的禄米过日子了。
若是与嫡长子关系好,将来还能忍着屈辱让女眷时不时的去给妯娌请安奉承,让儿子去给他们的堂兄弟们磕头卖好,让女儿去给她们的堂姐妹们伏低做小,以求得他们从指头缝里漏一点出来贴补家用。
与嫡枝关系疏远的人家,如今都有靠着和商户结亲来维持生计的了。
对商户人家来说,花几万两银子聘娶一个宗室女儿,子孙可就和皇家搭上边了,说出去也好听。
虽不能就此改换门庭,但在地方上,有个宗室出身的主母已经足够作为他们的依仗了。
平日里便是知府县令也得给他们三分颜面,再也不用担心遇到喂不饱的主官,一夜之间破家灭门。
若是能把女儿嫁进宗室就更好了,宗室经商可是免税的。
等女儿笼络住了姑爷,他们就能借着姑爷的名头经商,免税不说,还能减少很多的麻烦。
而对这些连作为宗室最后的骄傲也放下的人家而言,嫁一个女儿就能赚上几万两,逢年过节还有丰厚的节礼,娶一个媳妇还能带上亲家的产业,真是再好不过的亲事了。
不过就是多纳几个妾生孩子的事,再容易不过了。
因此,双方都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