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页

可是修史,修的是前人之史,如今的历史,后世难道不需知今日之事?

既如此,萧宁也想起应该立下一个名正言顺的史官之位。

萧宁既请,也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自来虽有史官,然各家之史,皆不外传,遑论汇集成本。

“先前我朝修书,亦为集各家之记载,修书是为天下、后世之人,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既须修史,亦当将我朝之史,皆以记录。无论是前人之史,亦或今日之史,当不虚美,不隐恶。”

萧谌闻之,赞道:“好,说得好,诸卿以为呢?”

“臣附议。”姚圣惊叹于萧宁的一番话。这集各大家所言,哪一句不足以流芳百世?

用来说服在场的人,让他们认同这份为后世而修史,记史之心,谁又能不惊叹于萧宁的高瞻远瞩?佩服她的胸襟气度?

就算是李御史再想反对,这眼下的情况已然不仅仅是眼前一事,更是关系千秋。

他要是敢提出反对,不用萧宁他们开口,这天下文人学子,皆不能容于他!

修书立传,本就是浩大工程。可是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朝廷有萧宁和萧谌的大气,愿意倾尽家财,只为修书立传,如今看来,萧宁是准备修史。

之前萧宁在荆州时也曾修过史,但修的是地方史,人史。

倒也是有人动过心思私自修史,只是这古今以来,诸如此类之人不计其数,可是真正流传后世几何,额,得看看各世家愿意亮出否。

无论他们愿意或是不愿意献出他们的私藏,朝廷安定,就得修书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