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抿了一口茶,说道:“正常,穷苦出身的读书人大多比较现实,懂得进度,只要有脑子的都不会跟朝廷做对,反倒是那些书香世家的读书人仗着背后有靠山一个个的不把朝廷的政令当回事儿。”
爱新觉罗家的人都有些倔脾气,胤礽还就偏不惯着他们这毛病了。从顺治帝当年入主中原开始就对这些书香世家多有忍让,康熙在位时也推崇儒学对于文人的待遇也是好的不得了,等到胤礽登基后,这些世家依旧端着架子,可惜胤礽不是上面那两位。
“读书人可以享受国家的特遇,但前提是读书人必须要为朝廷所用。朝廷花了大把的银子将你培养成才,你考完了秀才举才进士,到头来一句更喜欢闲云野鹤的生活,就麻溜的拍拍屁股走了,那朝廷那么多年的投资岂不是全都打了水漂!这件事胤祉你负责让新闻报刊出版,务必将这些吃干饭的全国闻名。”
胤祉没想到胤礽会突然给自己派任务一时之间有些愣神,反应过来慌忙说道:“不是皇帝二哥,臣弟手头的事情还没忙完呢,那律法才修到了一半。”
胤礽奇怪道:“不是说快弄完了吗,怎么又倒退成一半了?”
提起这事儿胤祉也来气:“还不是那几个老学究,当初让弄的好时候,他们说没空,现在我们快整好了,他们又跳出来反对,你还不能不顾及他们的意见。”
胤礽对这事儿似乎听了一耳朵,不过他当时没放在心上:“这些老臣们越来越不像话了,看来是关于读书人一事让他们不痛快了,老三你不必在意他们,他们话有道理便听听,没道理便不用理会。哎,你也老大不小了跟他们置什么气。”
胤祉:“不是臣弟要跟他们置气,实在是他们竟然诋毁臣的女儿。”他就是觉得嫡女比两个庶子出挑怎么的,又没碍着他们什么事儿整天那个嘴吧嘚吧嘚说个不停。
胤禛对此也是深有体会,因为他也没少被人说嘴,不过他因为抄家抄出了名,一般没人敢在他面前诋毁其其格,胤祉一介文人斯斯文文的看着可不就好欺负嘛:“你记下那些人名,回头查一查,爷就不行他们屁股底下能干净的一尘不染。”
胤祉闻言点点头:“看来四哥很有经验啊,到时候也好麻烦四哥了。”
“好说。”
皇家兄弟二人一问一答就将那些得罪他们的臣子的将来给决定了,众位在大殿内的臣子暗地里都悄摸的摸了一把冷汗,暗自回忆自己等人又没有开罪皇家几兄弟的时候,没开罪人的大臣都松了一口气,有过不良记录的大臣们却胆战心惊,暗自发誓日后绝对小心招待,康熙的儿子们就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胤礽对于胤祉和胤禛的话毫不在意,说实话若不是他实在太忙那些老顽固他在就收拾了,一个个的仗着资历欺压小辈儿,在朝堂之上还老是跟他作对。这次,胤祉若是能将他们全告的辞官致仕,胤礽还要谢谢他。胤礽虽然也会维护自己的形象,但是他不介意手段果决的处置不干实事的官员。
胤礽的想法不能说都是对的,成熟的,但是他的务实却弥补了大清如今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是因为眼界不一样,胤礽不在乎百年之后世人怎么说他,也不在乎百年之后历史怎么写他,他只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只这一点就是很多君主所不及的。
史书上康熙经常被人称为“千古一帝”,其实他晚年于朝政之上的错误相当严重,闭关锁国更是让大清走上了下坡路。好在现实生活中,康熙及时退位,保留了自己的功绩。
胤礽的很多政策都是为了最底层的老百姓考虑,所以在民间哪怕是胤礽刚登基没多久名声却相当不错。他积极的组织人员修路造桥等等,他还让百姓以工代赈,需要人力来做的事情都会优先考虑灾民,因此自从胤礽掌政之后灾民饿死的数量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