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中亚内陆,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它位于中欧和中亚地区交接的十字路口,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巨大的政治价值和商业价值,自古以来,乌兹别克斯坦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形形色色的统治者来了又去,给这片土地留下了绚烂的精神财富。

双重内陆国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地方覆盖着蔚蓝的海洋。因此,五大洲的诸多国家中,大部分国家都或多或少拥有海岸线,无海岸线的内陆国家不多,双重内陆国更是罕见。所谓双重内陆国,指的是被周边内陆国夹裹在中间的内陆国家。综观全球,仅有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及欧洲的列支敦士登大公国符合“双重内陆国”的条件。其中,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土面积远超列支敦士登大公国,顺理成章地荣膺“世界最大双重内陆国”的称号。

◎物产丰美:富饶繁荣的“双金”之国

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辽阔的疆域。近5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坐标轴轴心为圆心,按照顺时针方向从“东”顺着“南、西、北”画一个圆形,乌兹别克斯坦依次与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塔吉克斯坦(东南部)、阿富汗(南部)、土库曼斯坦(西南部)、哈萨克斯坦(西部及北部)毗邻,边界线长约6600千米。

自东向西,乌兹别克斯坦领土海拔逐渐降低。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下,每到春季,东部山脉顶峰的积雪消融,注入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大河流途经中部地区的平原,直达西部盆地,最终汇入咸海。河流经过的地带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河谷和沙漠绿洲,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农耕条件。

据统计,乌兹别克斯坦的耕地面积多达600万公顷,盛产棉花、稻谷等经济作物。每年秋季,雪白丰硕的棉桃铺满山野,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被誉为乌兹别克斯坦的“白金”产业。

除农业外,乌兹别克斯坦的矿产资源也极其丰厚。黄金储量位居世界第四位,其余贵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储量均占据中亚地区前列。其中,丰厚的黄金和“白金”产量为乌兹别克斯坦赢得“双金之国”的美誉。

◎文化悠远:活的教科书和博物馆

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它历史悠久,多座城市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拥有兼具东西方、草原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这里名城众多,古迹遍地,被誉为“印证中亚历史的活的教科书和博物馆”。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在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不遗余力。除了在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千年古城维护重建古建筑外,还在多个城市建立历史人物纪念广场、纪念塑像,并积极举办历史人物纪念活动,鼓励年轻人报考艺术类院校,从事文化事业。

布哈拉丝绸和香料节时在街边台阶上小憩的人们

作为古代中亚的文化艺术中心,乌兹别克斯坦的歌舞、雕塑、建筑都具备独特的艺术特色,尤其是精密画、建筑装饰和雕塑等手工艺更是出类拔萃,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要想近距离领略艺术风采,游览乌国的历史古迹是最好的选择。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许多千年古城,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沙赫利苏伯兹、铁尔梅兹、浩罕等地都留存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自然及人文景观超过4000处,像一座座宏大的露天博物馆,比较完美地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

◎国中有国: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

乌兹别克斯坦的行政区划以“州”为主要单位,除首都塔什干为直辖市外,“州”下设区,区内有城市和乡村。有趣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国中有国”,行政区划内还设有一个拥有独立宪法、独立国旗和国徽的国家——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部,临近克孜勒库姆沙漠和乌斯秋尔特高原。阿姆河从它境内流过,冲击成土地肥沃的三角洲地带,是自治共和国农业的主要基地。自治共和国国旗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旗形式类似,均由三色横条组成,最上面横条左侧绘有月牙伴群星的图案。和乌兹别克斯坦天蓝、雪白和草绿三色横条不同的是,自治共和国国旗三色横条呈现深蓝、金黄和浅绿,伴着月牙的星星也从12颗减为5颗。

自治共和国居民以卡拉卡尔帕克族为主,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中亚地区血统最为混杂的民族之一。自治共和国辖区受沙漠及咸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冬夏温差较大,干燥缺水。由于临近沙漠,自治共和国拥有大量的沙漠牧场,养殖了大量骆驼和卡拉库尔羊。它北部的阿姆河三角洲地区是全国较为富庶的地区,水稻产量居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之首。

建国简史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数千年历史和缤纷灿烂的文化。早在70万年前,这里就已存在人类活动的痕迹。由于处在被诸多内陆国家裹挟的中间地带,乌兹别克斯坦气候温和,土地富美丰饶,放牧农耕两相宜,商贸业非常发达。数千年来,这片富饶的土地受到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觊觎,燃起了无数战火硝烟。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宣告独立,开始了崭新的历史。

◎多国交替统治时期

公元前10世纪,乌兹别克进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聚居的半牧半耕部落逐渐发展成一个个固定的城邦,比较富裕的人家开始雇用穷人照顾自己田地,蓄养奴隶的现象日益普遍。公元前8世纪开始,出现了以城邦为领域的小规模国家,例如花剌子模、粟特等。

公元前6世纪,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开始染指乌兹别克,将大部分城邦国家纳入王朝版图。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朝的亚历山大大帝统一了包括乌兹别克领土在内的波斯。此后,乌兹别克数易其主,经历了大夏国时期、大月氏时期、贵霜帝国、波斯萨珊王朝、突厥汗国、阿拉伯帝国、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花剌子模帝国、察合台汗国等时期。经过两千年的岁月洗礼,乌兹别克成为国际化的贸易都市,各族人民交替杂居,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积累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14世纪,帖木儿帝国崛起于中亚,将乌兹别克版图扩大到欧洲及北高加索、伏尔加河地带。帖木儿王朝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文教,在“上行下效”的带动下,乌兹别克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状态。这个时期的文化成果影响了整个中亚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乌兹别克大夏国时期身穿卡吾拉凯斯的女性塑像

伊苏斯战役中的亚历山大大帝,他统一了包括乌兹别克领土在内的波斯。

16世纪至17世纪,乌兹别克崛起了三大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也称花剌子模汗国)、浩罕汗国。三个汗国实力相当,起初,虽然小纠纷不断,总体也算和平共处,各汗国经济繁荣,百业兴旺,人民生活和平富足。

17世纪之后,各汗国之间逐渐开始了纷争,并分别与沙皇俄国有了外交往来。19世纪初,沙皇俄国悍然撕破和平的面纱,建起碉堡林立的“西伯利亚线”,对三个汗国展开武力进攻。1876年,三个汗国全部被沙俄攻陷。

1868年,沙俄军队进入撒马尔罕城。

从此,乌兹别克沦为沙俄殖民地。

◎沙俄殖民统治时期

沙俄征服乌兹别克后,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域,县级以上的行政机构都由俄国人把持。为稳定民心,原有的行政机构和管理者多有保留,但他们有职无权,仍要听从俄国上级的命令。

为满足本国对棉产品的需要,沙俄在乌兹别克大量种植棉花,并修建铁路,方便将棉产品运回俄国。丰产棉花导致了乌兹别克粮食种植面积及产量锐减,乌国必须从俄国进口粮食才能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这又导致了乌国货币大量外流。

在占领区内,俄国对乌兹别克实行“军政合一”的政策,推行土地“国有化”,将大多数良田划归为“国有”,很多以农耕、放牧为生的居民失去了土地和牧场。在这些“国有”土地上,沙俄从本国迁居了大量俄罗斯农民来耕种、放牧,乌国农牧民流离失所,生存变得极为艰难。

除了在经济上掠夺外,俄国对乌兹别克实行了严厉的文化压制。在殖民者看来,乌国传统习俗及文化是“低级且不登大雅之堂”的,他们推行俄文,兴建教堂,大力普及俄国文化及宗教信仰。殖民者的做法导致了乌兹别克上层社会及知识界、宗教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在这种不满情绪的推动下,各地区爆发了规模不一的民族主义起义运动。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政府在乌兹别克的统治遭到瓦解。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尊重当地宗教及文化,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使乌兹别克部分民众开始拥护苏维埃政权。

1924年12月5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告成立,并于1925年3月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时期及独立

苏联时期,苏维埃政府在加盟国范围内推行“肃反扩大化”运动及“文化上的俄罗斯化”。许多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和领导阶级遭到迫害。20世纪70年代,在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中,苏联将与阿富汗相邻的乌兹别克作为基地,大量乌兹别克青年应征入伍,伤亡惨重,直接导致了乌兹别克人民的强烈不满。80年代,苏联出现了诸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在敏感多变的政局下,乌兹别克积累已久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触即发。

1990年3月,乌兹别克中央第一书记伊斯拉姆·卡里莫夫通过最高苏维埃选举,成为乌兹别克苏维埃主席。同年3月24日,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修改了共和国宪法,宣布乌兹别克建立总统制。同一日,卡里莫夫当选为乌国第一任总统。

1990年6月20日,乌兹别克政府通过了《在革新的苏维埃联邦中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权宣言》。1991年8月31日,乌兹别克最高苏维埃宣布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声明》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原则法》。《独立声明》宣称,从1991年9月1日起,乌兹别克改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正式脱离苏联,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习俗民风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已有134个民族定居在此。民族聚居,互通有无,绽放出独特瑰丽的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习俗。自古以来,各个民族之间多有通婚联姻。代代相传之下,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已成为全世界血统最为混杂的地域。地处欧亚之间及混血儿的特性,使乌兹别克斯坦的男子英俊潇洒,女子俏丽多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美人国”。

◎三大传统节日

乌兹别克斯坦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流传至今的重大节日也与伊斯兰教息息相关。三大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纳乌鲁斯节了。“纳乌鲁斯”的意思是春天,这个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每年的3月21日,乌兹别克斯坦居民走上街头,自发开展欢庆节目。广场上、公园中,到处都是身着多彩民族服饰的人们,像一朵朵会移动的鲜花,装点着热闹的节日气氛。沙俄殖民时期,纳乌鲁斯节被禁止,居民只能在家悄悄庆祝。直到1990年,走向独立进程的乌兹别克政府才宣布恢复这一传统节日,并将它定为公众节日。

伊斯兰教传统教义里,将每年伊斯兰历法中的9月1日到10月1日定为斋月。教法规定,在斋月的每一天,从黎明开始,到日落西山,都要戒除饮食、房事和污言秽语。斋月中,除了病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日出前踏上旅途的游子外,全体穆斯林都要严格遵守斋月规定。斋月期满的10月1日,伊斯兰教称之为“开斋节”。在这一天,穆斯林们要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赶赴清真寺做礼拜,互相道贺在斋月中克己修行的成就。

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尔德节)也是伊斯兰传统节日。每到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穆斯林聚居地的阿訇都要宰牛、羊、骆驼等牲口。

◎婚礼习俗

受宗教影响,乌兹别克斯坦依然存在由长辈定亲、早婚的习俗。随着年轻人视野的开阔,婚育年龄越来越晚,自由恋爱也已蔚然成风。不过,大多数乌兹别克人的婚礼仪式还是按照传统习惯举行。

一对新婚夫妇受到亲友的祝福

新人的婚礼要在清真寺登记,由担任教职的“毛拉”主持,耗时三天。三天里,新娘新郎双方的亲朋好友身着盛装,大摆筵席,通过歌舞、弹唱、奏乐等方式庆祝新人的结合。

婚礼上的亮点是考查仪式,它专为新郎新娘所设。新郎在双方亲友的见证下,进行劈柴和骑术表演。柴劈得越快、越均匀,代表新郎的养家能力越强。精湛的骑术代表小伙子的男儿气概,会让新郎在女方家的地位大大提高。新娘的考查项目是烤馕饼和刺绣,检验女子的持家能力。馕需当场烤制,用以款待在场亲友,由他们对新娘手艺进行评价。据说,若有未婚男女吃了新娘馕饼,就会早日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

◎特色饮食

由于祖先为草原游牧民族,乌兹别克斯坦人的传统饮食带有浓郁的草原风味,以抓饭、烤肉、馕饼和奶制品为主。

抓饭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国菜”,也是该国人民款待宾客的主菜之一。抓饭原料丰富,除主料大米外,配料有新鲜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等。制作抓饭一般用锅深底厚的铁锅。配料炒制完成后稍加炖煮,再放入洗好的大米,以配料汤汁为液体将米饭蒸熟。在乌兹别克斯坦品尝抓饭时,要注意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抓起食物,切记不要使用左手。

在其他民族的影响下,乌兹别克斯坦传统饮食又添加了泡菜、沙拉、面包、酸黄瓜等食品,形成风味独特的饮食特色。

乌兹别克斯坦传统美食抓饭

乌兹别克斯坦传统美食

濒临消失的咸海

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处,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20世纪60年代,咸海尚拥有宽阔的湖域面积,水产丰富,景色秀美。由于人类不计后果的过度开发使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咸海近7万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就萎缩到不足2万平方千米,湖中物种及沿湖生态系统均遭到严重破坏。据科学家预计,若无有效挽救措施,到2020年,咸海有可能结束500余万年的寿命,彻底在地球上消失。

1850年咸海上的俄国海军舰队

◎大自然的奇迹

咸海的形成,堪称大自然的奇迹。在第三纪中的上新世时代,中亚地区地壳运动频繁剧烈。短时间的地壳运动中,海水漫过中亚大陆,形成碳酸盐岩沉积物。海水退去后,陆地海拔抬高,原本海侵过的地域由于地下水的沉积形成盐度较高的湖泊。若无外系水源的补充,这类高盐度湖泊往往在干旱季节蒸发得涓滴不剩。

1997年航拍的咸海

咸海是这类湖泊中的幸运儿。从第四纪的更新世以后,地球上冰川活动剧烈,由冰川融化形成的河流也相对增多。此时,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与咸海水域相同,大量淡水源源不断注入咸海,使咸海水位数百万年维持在丰沛的平衡期。不过,由于淡水注入量少于蒸发量,加上咸海湖底的碳酸盐沉积,咸海始终是一个盐度偏高的咸水湖。

咸海曾经位居世界第四大咸水湖之列,拥有丰盛的水产,鲤鱼、鲟鱼、梭鲈鱼、鲷鱼等鱼类应有尽有。发达的渔业使渔民们生活富饶,除将捕获的鱼类直接运送到市场贩卖外,还可以交给附近的工厂加工成鱼产品,输送到全国各地及大量出口国外。渔业助生了多种产业,比如加工业、运输业、牧业等等。咸海沿岸码头遍布,仓库林立,大型轮船、起重器械随处可见。湖畔水土丰饶,气候宜人。数以千计的渔民携家带口聚居在咸海周围,形成一个个村庄,村民们打鱼、放牧,生活得平静富饶。

2009年航拍的咸海

◎致命的“白金计划”

20世纪上半叶,苏联政府为解决本国棉花产量低,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制定了“白金计划”。计划中,苏联政府将辽阔的中亚地区作为“农垦区”,准备将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改换河道,用其灌溉农田,大量种植水稻、谷类、棉花等农作物。

之后的几十年间,苏联政府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大费加拉运河和卡拉库姆列宁运河工程,分别将锡尔河和阿姆河的水流截出改道,引入原本缺水少雨的荒地区域。新运河建好后,在苏联政府的号召及宣传下,来自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人民纷纷迁移到阿姆河、锡尔河和新运河流域周围定居,开始了垦荒生涯。

在这些垦荒者的努力下,上百万公顷的荒地变为粮食、棉花的重要产地。同时,草场的供水条件也大大改善,畜牧业更加兴旺。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完全扭转了棉花需要进口的局面,一跃成为世界产棉大国。农业的兴旺使来到运河流域定居的移民越来越多,地区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从万里荒原到肥沃农田,从荒无人烟到发达城市,运河工程的实施成为“人定胜天”的现身说法,催生了举世震惊的奇迹。

可是,好景不长。远距离引水和大规模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场愈演愈烈的生态灾难悄然而至。

◎灾难性的后果

实施“白金计划”时,苏维埃政府对咸海抱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运河工程建成后,由于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咸海水域面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萎缩。可是,苏联政府对此并不重视,有些人甚至认为,咸海是一个“大自然的错误”,既然早晚会蒸发殆尽,就不必过于顾惜。

到了20世纪90年代,咸海的水域面积足足缩小了一半,并仍在不停减小。富含盐碱成分的湖底由于干涸裸露在外,被太阳蒸发成粉末状。经由草原劲风的吹送,盐碱粉末遍洒到周围平原地带,使平原逐渐沙漠化,形成流沙、盐碱粒混合的“白风暴”。白风暴向中亚草原及农田、城镇扩散,又随着降雨落在地面,造成了中亚地区大量肥沃农田变为盐碱化的土地。最远的沙尘暴甚至已到达北极圈区域。白风暴不单对农田造成了毁灭性影响,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咸海沿岸居民因高患病率纷纷迁离,离开了几代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咸海海滨的船舶残骸

咸海海滨的船舶残骸

21世纪初,咸海大部分水域已变成白茫茫的盐碱地或沙漠,仅留下东、西两片极小的水域。不过,这些“小咸海”由于盐度增高和沙化严重,很多鱼类无法生存,早已不复当年盛况。而曾经盛极一时的码头、湖港及鱼获工厂,也只能凭借沙漠上的渔船残骸及部分工厂、码头、村庄的废墟来推测当时的情状了。

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

费尔干纳盆地镶嵌在天山和吉萨尔一阿赖山之间,横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辖区。盆地内人口众多,景色秀美,形成了多个繁荣城市及美丽乡村。在这里,自然河流和后期修建的运河交织成灌溉网络,滋润着盆地内的大部分土地。自古以来,费尔干纳盆地就是中亚地带著名的富庶之地。

巴布尔,莫卧儿王朝的创建者,出生在费尔干纳的安集延。

◎模糊的国界线

从地图上看,整个费尔干纳盆地的形状如同一个顶角向西的等腰三角形。除了顶角方向有一条狭长的缝隙外,三角形的等腰边、底边和两只底角都牢牢嵌于群山之中。“顶角的缝隙”,也是费尔干纳盆地唯一的出口,通向库贾恩峡谷与别特帕克达拉草原(又称饥饿草原)。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发现,当时的费尔干纳盆地聚居着大量人口,农耕业发达,形成相对稳定的“城国”,生活方式要比盆地外仍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草原人民先进许多。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盆地成为历代兵家、商家必争之地。战争和通商贸易,使居住在这里的种族日益趋向多样化。

如今的费尔干纳盆地,大约容纳了600万左右的居民,生活着几十个民族,有主要在绿洲定居的萨尔特人、长期在高山放牧为生的布洛特人及克普恰克人等等。居民中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主,其间杂居着诸多草原民族后裔及其他民族。多民族杂居使费尔干纳盆地呈现出具有统一性的多样化文化特性,风俗习惯也多有交叉。同时,多民族杂居也带来了重重矛盾。

费尔干纳盆地的棉花田和采棉妇女

由于盆地跨越三国辖区,盆地内的许多城镇、村庄都存在跨界现象。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小飞地(和某一行政区不相连又属于该行政区管辖的特殊地理现象)比比皆是,它们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行政区域相重合,带来政治、经济、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在这里,原本简单的邻里矛盾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升级为民族矛盾甚至国家矛盾。因此,费尔干纳盆地又被称为“中亚地区的火药桶”。

丝绸传说

费尔干纳盆地的丝绸业驰名世界。这里的丝绸颜色绚丽,质地细腻,图案及线条惟妙惟肖,堪称丝绸制品中的巅峰之作。

关于丝绸,盆地中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乌兹别克浩罕汗国时期,汗王看中了工匠的女儿,想把她娶回宫中。可是,这位国王已经有了四位妻子,工匠担心女儿的幸福,拒绝了国王的求亲。汗王一气之下,要求工匠必须在一夜之间制造出比他的女儿更加美丽迷人的艺术品,否则就要将他的女儿纳入宫中。爱女心切的工匠冥思苦想,终于在清晨时分,从朝霞映水的美丽景象中获得灵感,创造出颜色如朝霞般绚烂的丝绸制品。汗王震撼于丝绸的美丽,心服口服,放弃了迎娶工匠女儿的念头。从此,费尔干纳丝绸又被称为“国王的丝绸”。

接近卡姆奇克山口的费尔干纳盆地段

◎中亚的果蔬盆

费尔干纳盆地几乎合围的地势结构和所占纬度,为它创造了优裕的气候条件。和并称为“天山北路两颗明珠”的伊犁河谷相比,费尔干纳盆地的日照时间更长,降水更丰沛,温度也更为温暖柔和。盆地每年大约有长达210天左右的无霜期,和中国的华北平原大略等同。盆地盛产棉花、生丝、胡萝卜、葡萄等农作物及水果,由此衍生的棉产业、桑产业和葡萄产业链也非常兴旺。

夏秋季节,沿乌卢格运河顺流而下,眼前一派宜人景色。河两岸绿树成荫,极目远望,山谷中如同一座美丽的花果园,稻谷成片,果树成林,葡萄、棉花、玉米、稻米等应有尽有。远处青葱的高山上,不时传来牛、羊、马的嘶鸣。嗅着弥漫在空气中的稻、果甜香,感受水面上的习习凉风,心情也不由自主地恬淡起来。早在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在其编纂的《大唐西域记》中,就曾描述费尔干纳盆地“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土地膏腴,稼穑滋盛,多花果,宜羊马”,简洁形象地描述出费尔干纳盆地“中亚果蔬盆”的秀丽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