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贝加尔湖情同手足

对于草原或沙漠,丰盈的湖水永远是无可替代的一份珍贵礼物,库苏古尔湖为湖畔居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这面湖水靠近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边界,地处东萨彦岭南麓,水域面积2760平方千米,仅次于国内第一大湖乌布苏湖,有大小96条河流汇入湖中,湖水储量为3800亿立方米。按照世界排名来看,它是世界第14大淡水资源,保存了世界的1%~2%的淡水。同时,它还是蒙古国内最深的湖泊,深度达到了262米。

远眺库苏古尔湖

从地理方位来看,库苏古尔湖与全世界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同手足。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境内,处于库苏古尔湖东北方不到200千米的距离。当近百条河流流入库苏古尔湖之时,只有一条额吉河静静流出,如血脉般连通了附近的贝加尔湖。再从地质年龄来看,贝加尔湖大约存在了250~300万年,库苏古尔湖大约存在了230万年,二者以兄弟相称显然非常合适。

◎冬春之夜里的秘密

自然之美向来比雕琢之美更胜一筹,即使是一面湖水也能让人感慨天开之功。库苏古尔湖水质清澈、明媚动人,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宝石般的蓝色,因此获称“东方的蓝色珍珠”。若是俯瞰水中,湖底的彩石和嬉戏的鱼群清晰可见。随着四季的变化,库苏古尔湖的水色还会呈现出浓浓淡淡的蓝色与绿色。

这颗“蓝色珍珠”有一个奇特的秘密:湖水一入冬天便会发生巨大变化,它在寒冬腊月的某个夜里顷刻封冻,一夜之间全然换了模样。封冻的夜里,昔日的宁静湖水发出一串串惊雷般的轰鸣声。封冻之后,浓重的白雾从天而降,将苍天与大地融成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等到春回大地,库苏古尔湖又会在某个夜里悄悄卸下冰甲,天明时分便在温暖的阳光下偷偷露出一点真容。那时候,阔大的湖面上漂移着块块浮冰,浮冰之间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仿佛在昭告春天的到来。

库苏古尔湖的周围遍布着绿油油的森林草原,野花香草点缀四野。湖畔周围偶尔会有几处金黄色的沙滩,湖心中间是如诗如画的毛敦辉小岛,湖畔南端是一座风情小镇哈特嘎勒。一些少数民族并不适应城镇环境,反而喜欢依靠在美丽的湖畔繁衍生息。1992年,库苏古尔湖被纳入了库苏古尔国家公园。在这座公园里,生存着野山羊、盘羊、驯鹿、棕熊、山猫等68种哺乳动物;另外,还有244种鸟类和包括西伯利亚河鳟在内的9种鱼类。

查坦人

查坦人的意思是“驯鹿人”,这些少数民族其实是图瓦族的一部分,平时使用图瓦语和蒙古语,蒙古国境内大约只有四五百名查坦人。他们是真正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驯鹿喜爱的牧草和地衣,经常驱赶着大批驯鹿带着圆顶小帐篷在辽阔的森林里四处迁徙。那些小帐篷并非蒙古包,以前用上等的桦树皮制成,现在多用帆布制成。

晴空下,美丽的库苏古尔湖景色。

乌布苏湖

最大的咸水湖

什么叫咸水湖?咸水湖是指湖水含盐量较高的湖泊。这类湖水通常出现在干燥的内流区,大多不排水或者排水不畅,再加上强烈的日光蒸发,导致水中富含盐分。那么,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是哪个?答案当然是里海。与里海相比,乌布苏湖的面积尚不及对方的1%,但它是蒙古国最大的咸水湖,而且拥有迷人的景色和优良的生态系统。

◎沙漠中的美丽钻石

乌布苏湖湖水

乌布苏省始建于1931年,全省区域由60%的森林和40%的戈壁地带组成,西部有查干树布特山脉、图尔根山脉和哈尔黑拉山脉;东部被汗呼赫山脉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吉尔吉斯洼地;北部有蒙古最大的沙漠的博洛格大沙漠,乌布苏湖和乌布苏盆地就位于这片荒漠里。

乌布苏湖是沙漠中央一片庞大的咸水湖,大部分在蒙古境内,有一些支流蜿蜒流入俄罗斯,湖表面积为3424平方千米。它是蒙古最大的咸水湖,同时也是水鸟迁移的必经之路。从1967年起,乌布苏湖就被列入蒙古的国家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又将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从空中鸟瞰,乌布苏湖宛如金色织毯上的一颗美丽的蓝色钻石,又似带着缥缈雾气的神女明眸,显得安静而庄严,厚重而神秘。在寒冷的季节里,湖畔四周时而一片金黄,时而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宛如一位频频换装的美女。

戈壁熊隶属棕熊亚种,是唯一一种适应沙漠气候的熊类,濒临灭绝的“国宝”级动物。

生活在乌布苏湖区的雪豹。

濒危的戈壁熊

随着盗猎活动的日益猖獗,蒙古国的野生物种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盗猎者为了取得熊胆,慢慢将魔爪伸向了蒙古国境内独有的戈壁熊。戈壁熊是世界上唯一居住在沙漠里的熊,为了拯救这种濒危动物,蒙古政府曾在1953年下令禁止捕猎戈壁熊,近来又将2013年宣布为“拯救戈壁熊年”,同时为它们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区。

乌布苏盆地风景

乌布苏湖拥有典型的大陆和咸水湖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及湖水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从雪原、雪山到沙漠,乌布苏湖几乎环绕了中亚所有的生态类型,是生态系统和大陆气候的唯一集合,因此被选为了解地球大气、生物、地质和水文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其影响的研究地之一。

◎野生动物的庇护所

乌布苏盆地位于乌布苏湖北端,是所有中亚内陆盆地中最北的一个,由乌布苏湖及其海岸线、图根山脉、塔噶恩苏乌特山和两块沙漠地带组成。被冰川和冰雪覆盖的图根山脉紧紧依连着冻原、森林和草原,每到夏季,便有许多高山溪流流向乌布苏湖和其他湖泊,既形成了美丽壮观的景象,又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虽然盆地周围上千年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和游牧,但是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地域性植物种类繁多,而且沙漠、山脉、苔原、冰川一应俱全,非常适合野生动物和鸟类生存。在那里生活的动物,代表着东欧亚大陆最重要的生物群落。

盆地西端的高山是濒危动物雪豹、盘羊和亚洲野山羊的重要避难所,乌布苏湖区的草原生态系统则是沙鼠、跳鼠、臭鼬等一些沙漠动物生活的天堂,出没于盆地的哺乳动物有狼、红狐、雪豹、猞猁、西伯利亚海豹、野猪、麝、麋、獐和蒙古黑尾巴小羚羊等。

◎观鸟胜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乌布苏湖拥有非常极端的气候,夏天最高气温可达47c,冬天最低气温可达-58c。也许正是因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这里才成为170多种雀鸟和40多种哺乳动物的胜地。

乌布苏湖的湖水咸度是海水的5倍,湖内基本不见食用鱼的踪影。由于没有出水渠道,湖岸大都是准湿地,再加上密密麻麻的蚊子,就连小路都说不准何时变成沼泽和沙地,因此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到那里旅游。只有意志最坚定的观鸟者,才会愿意长时间待在湖畔周围,执着地寻觅鸟类的踪迹,记录着珍贵的影象资料。

乌布苏湖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不仅拥有种类丰富的鸟群,同时也为南飞的西伯利亚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据鸟类学家记载的资料表明,乌布苏湖的周围已经发现过220多种鸟类,包括黑鹳、欧亚琵鹭、天鹅、条鹅、鹗和白尾巴鹰,以及从中国南部海岸千里迢迢前来过夏的红嘴鸥。不过,一般只有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才会对这些珍稀鸟类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乌布苏湖栖息的天鹅

阙特勤碑

民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土耳其馆展出了一件奇特的石碑仿制品,这件仿制品参照的是蒙古国境内出土的《阙特勤碑》。《阙特勤碑》是现今保存较好、字数最多的突厥文碑铭文献之一,历来被中国视为民族友好的一个历史见证。

◎那一段历史

中国进入大唐王朝,游牧民族突厥人正活跃在蒙古高原。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大为改善,第二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毗伽可汗把唐玄宗尊为父王,并积极推动突厥与唐朝展开长时间的贸易活动。

当时,突厥人在漠北一带竖起了多座石碑用以记功铭业,其中有两座比较重要的石碑,即《阙特勤碑》与《毗伽可汗碑》。根据史料记载,可以知道“阙”是指人名,“特勤”是指突厥贵族子弟的称号,碑文里提及的阙特勤和毗伽可汗是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两位亲兄弟。

731年,毗伽可汗的弟弟、47岁的阙特勤去世。732年,毗伽可汗为了纪念亡弟,特意立下了一座《阙特勤碑》,另一座与他有关的《毗伽可汗碑》与这面石碑相距仅有1千米远。两兄弟死后不久,第二突厥汗国即因内部瓦解而迅速衰落。仅仅过了十年,回纥成为蒙古草原上的下一个接任者。

◎不同的碑文

1889年,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在哈拉和林遗址的北边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发现了两座石碑。这一发现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注意,经过多次研究与考证,人们最终确认《阙特勤碑》记述着毗伽可汗与弟弟阙特勤的事迹。石碑顶部绘有给婴儿喂奶的母狼图,上方一侧刻有“故阙特勤之碑”楷书汉字,另一侧刻着山羊图案。石碑的一面是唐玄宗亲书的汉文,字体为隶书,14行36字,笔法工整结构端正,其余三面铭刻着66行突厥文。在刚刚发现的时候,《阙特勤碑》立于一块石制龟背上,由于龟背早已破损,人们把它重立于花岗岩基座上。

19世纪末俄国学者在蒙古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的《阙特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