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埃及

埃及的魅力是金黄色的,黄色沙漠与巍峨的金字塔相映成辉,更别提还有壮观的狮身人面像和神庙群。埃及的魅力又是湛蓝的,尼罗河、红海、地中海,展示着变幻莫测的蓝,让每一双眼睛都迷醉。但埃及人,却酷爱黑色和灰色的服饰,让这个多彩的国度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不管吸引你的是亚历山大的磅礴大气,还是埃及艳后的艳名远播,这里的风情与历史都需要细细品味。

沙漠之国

如果说水是蓝色的,城市是绿色的,沙漠是黄色的,那么埃及无疑是一个黄色居多的国家,说其为沙漠之国一点也不夸张。然而,虽然埃及全国有超过2/3的面积都被黄沙覆盖,但勤劳与善良的埃及人民所创造的成就依然辉煌灿烂,无愧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称号。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

埃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与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简称埃及。相传在古埃及时期,孟斐斯城的埃及语名为hikuptah(意为普塔神灵之宫),后来世人根据古希腊语aigyptos一词演绎了如今的egypt,用此来称呼埃及这个沙漠之国,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如今的埃及领土是国力强盛后达到的程度。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同外界交往甚难,所以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阿斯旺地区的尼罗河

当然,如果仅有沙漠,那么埃及也不会如此繁盛。埃及的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北临地中海,东接红海,西邻利比亚,东接约旦与沙特阿拉伯,南邻苏丹,国内还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更别提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又是如何重要,丰沛的水源和无可替代的交通地位,让埃及这个横跨亚非大陆的国家举足轻重,而苏伊士运河也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一条河道。

在埃及,我们可以随处看到阿拉伯人,只因为埃及9200万的人口中大多数为阿拉伯人,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说着阿拉伯语,在尼罗河畔种植小麦、棉花、水稻、椰枣和谷物,创造着埃及的富饶。因为埃及的地理环境所致,埃及人口和农业分布极不平均,尼罗河沿岸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是集中点,广阔的沙漠地区除了零星的绿洲,多人迹罕至。

埃及仿若一个半遮面的美女,拨开神秘的面纱之后,这里也成了一个最热门的旅游地,古老的金字塔宏伟壮观,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去一睹其风采,感受法老时期的灿烂文明。狮身人面像、帝王谷、吉萨金字塔、卡纳克神殿……它们都是埃及的象征,也是让世界认识埃及的标志。而美丽的尼罗河畔也已经绽放自己的魅力,广纳八方游客,开罗、亚历山大、苏伊士、古尔代盖、阿斯旺等城市更是让你去了还想再去,恨不能从此扎根,再也不离开。

埃及有8个大经济区,每区包括一个或几个省,全国共有27个省。但人们还是习惯用尼罗河与苏伊士运河,将埃及划分成4个区域——西部沙漠地区、东部沙漠地区、尼罗河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奈半岛地区。西部沙漠地区是利比亚沙漠的一部分,利比亚沙漠的名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陌生的,但如果你知道利比亚沙漠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就一定会有亲切感,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沙漠,相信没有谁是不知道的。埃及有幸,拥有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漫漫黄沙虽然带来了炎热与荒凉,但也让埃及人民拥有坚忍的心志,并更加热爱生活,感谢上苍赐予的锡瓦绿洲、哈里杰绿洲。是的,埃及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沙漠与绿洲共存,海水与流沙共舞。

开罗俯瞰

尼罗河以东的东部沙漠,亦称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红海之滨,地势由东向西倾斜,红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西奈半岛,是埃及的亚洲部分,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占埃及总面积的6.38%。沙丘、河流、干涸的河床、高原,是西奈半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2637米的凯瑟琳山峰是埃及的最高山峰,在传说故事中,这里还是摩西受“十诫”的地方。

当然,还有一些人将开罗以南的尼罗河两岸地区称为上埃及,开罗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称为下埃及。

◎这里是个宝藏

虽然埃及是一个干燥少雨的地方,除了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多属于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有时候年均降水量也只有50~200毫米,可谓少得可怜,气温也常常达到40c,还会在四五月间刮起带着沙石的“五旬风”,毁坏农作物。这一切听起来着实不妙,天气在这里仿佛是一个暴躁的小孩,随意地发着脾气。但其实上天厚待埃及,不仅给了它黄沙,还给了它迷人的宝藏。

埃及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红海海岸

埃及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它的母亲之河尼罗河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有4万多平方千米,占国土的4.5%,虽然看似很少,但肥沃的土地使得这里的作物极易生长,一年甚至可以达到三熟,是非洲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它的长绒棉与稻米产量在非洲首屈一指,玉米、小麦、甘蔗、花生等,也都有不错的产量。

开罗沿着尼罗河的城市鸟瞰图

埃及的矿藏也是让人艳羡的。石油、天然气、大理石、白砂、黑砂、石膏……埃及已探明的和待发现的石油储量约为10亿吨,可以供开发30年。

在埃及东部沙漠中的阿斯旺地区、瓦迪吉那地区和瓦迪达克尔地区,有一种白砂硅土,纯度较高,可以用于生产平板玻璃和彩色玻璃。西奈半岛也有几亿吨的白砂可供开采,经济价值不言而喻。埃及的黑砂矿也不逊于白砂矿,可以提炼出大量的钛、镁、磁铁、锆石、石榴石等丰富矿产。

如此看来,说埃及是一个大宝藏,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有梦想总有春天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埃及的过去无疑是沧桑的,从公元前3100年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始,古埃及经历了多次被征服的经历,亚述、波斯、马其顿、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土耳其,都曾给这片土地带来战火和伤痛。欧洲最伟大的皇帝拿破仑也曾在1798年到1801年入侵埃及,而在81年以后,英国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宣布对埃及的“保护”,让其成为它的保护国。然而,善良又勇敢的埃及人民,从未停止过与侵略者的战斗,终于,在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逼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

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土耳其帝国驻埃及总督。

从此,埃及人民成为了自己的主宰,但风云并未停止,和平依然是心中的梦想。1952年,埃及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纳赛尔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带领“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掌握了国家的政权,直到1970年纳赛尔去世,他都是很多埃及人心中的伟大领袖。他废除帝制,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让全世界人民认识了阿拉伯世界。在纳赛尔去世一年以后,也就是1971年9月,埃及通过了宪法,将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将埃及更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也就是这个名字,陪伴埃及至今。

埃及总统纳赛尔

新世纪的埃及,同样命运多舛。2011年初,阿拉伯世界多国发生动荡,埃及也受到波及,“争民主、反独裁、反”的示威运动导致执政30年的穆巴拉克总统黯然下台,并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随即宣布废止宪法。埃及现任政府成立于2012年6月30日,总统为埃及自由与正义党主席穆罕默德·穆尔西,他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穆兄会)下属单位成员,也是埃及首位非军人出身的民选总统,也是穆巴拉克之后的第一位总统。

这就是埃及,一个有沙漠有河流,有梦想也有奋斗的国家,它的过去不会消失,它的未来依然会来。

吉萨金字塔是现存的最古老的文明奇迹。它是一个群体的总称,而不是一座单独的金字塔。吉萨金字塔中三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分别是胡夫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和门卡乌拉金字塔(menkaura)。

西部沙漠之旅

从尼罗河河谷到利比亚边界,占埃及全国2/3面积的西部沙漠实在是不能忽视的地方。它一直深入到非洲内陆,是大沙海的源头。远远望去,浩瀚的黄色沙海随着世界上最大的一些沙丘波澜起伏,只要看过的人,都无法忘记它的壮美。这里属于利比亚沙漠的一部分,流沙是它的主旋律,长年气候干燥,仅有20万左右的人在这里居住。但西部沙漠也有它的魅力,在深深的黄沙下,是等待着人们发掘的惊喜,而美丽的绿洲中,也有最好客的人儿。

与北非的其他沙漠一样,西部沙漠也曾经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长颈鹿、狮子、大象曾经也是这里的常客,因为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应该是一个荒漠草原,而现在,这里只有无垠的沙地、巨大的砂石平原,有化石和石灰石,却再无纵马驰骋的游牧部落。气候的巨大变迁让这里成了贫瘠的荒原,动物植物赖以生存的水源已经萎缩成一个个矿井和洼地,人类也是如此,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西部沙漠中费拉菲拉附近的白垩。在这片白色沙漠中,随处可见造型各异的白沙柱,小的形如小鸡小鸭,大的则如巨大的蘑菇。

西部沙漠中的较大洼地形成了绿洲,锡瓦绿洲、拜哈里耶绿洲、费拉菲拉绿洲、达赫莱绿洲、哈里杰绿洲,是西部5个主要绿洲,它们如点点星辰分布在浩瀚的沙海,繁茂的绿树在罗马式堡垒中穿梭,给看尽了满眼黄沙的旅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

骑着沙漠摩托穿行的人们

来西部沙漠旅游,一定要错开夏季,52c的最高温绝对不是谁都能消受得了的,晚秋和早春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冬天的这里,白天尚能感觉温暖宜人,但夜晚又会降到冰点以下,这真是冰火两重天,当然,如果你喜欢,完全可以来此同时体验寒冬与酷暑,挑战极限。

白色沙漠是西部沙漠的又一特色。在费拉菲拉东北20千米处,黄沙掩不住越来越多的白色岩石——白垩,它们有的耸入云霄,有的如蘑菇一般静静守候,奇形怪状,不一而足。当阳光洒在它们的身上,这些白色的小家伙们,会变得五彩斑斓,实在像极了画家笔下的油画作品,绚丽多姿。

来西部沙漠吧,感受着黄沙的温度,触摸绿洲的灵魂,喝一口这里珍贵的水,连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丽。

沙漠之舟——骆驼

提起沙漠里的交通工具,大概所有人都会想到骆驼,是的,骆驼是沙漠中最良好的交通工具,也被称为“沙漠之舟”。它有大大的驼峰,储藏着充足的营养,几天不吃不喝也能负重前进。而且骆驼的脚掌拥有宽宽厚厚的肉垫,既不怕热得烫人的沙子,也不怕陷进去,实在是沙漠旅行的必备伙伴。骆驼的耳朵里有毛,鼻子可以随时闭合,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沙子进入。骆驼的全身更是长着厚厚的皮毛,白天防晒,晚上防寒,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比骆驼更适合在沙漠中行走了。

美丽的绿洲:沙漠精灵

沙漠中的绿洲,如久旱的甘霖一样,滋养着沙漠中已经濒临绝望的旅人,在埃及的西部沙漠中,就有五大绿洲——锡瓦绿洲、拜哈里耶绿洲、费拉菲拉绿洲、达赫莱绿洲、哈里杰绿洲。在遥远的过去,这里是北非的古代商路,中世纪的城镇如今早已没入棕榈林,黄色沙漠与白色沙漠成了这里的主旋律,即使在绿洲中心,也难免会感受到它的沧桑,心痛这眼见的荒凉。

埃及锡瓦绿洲

锡瓦绿洲是一片低于海面20~30米的洼地,面积65~80平方千米。这里拥有沙漠中罕见的淡水泉,广布着2000多处泉眼。有水,自然就可以有丰富的物产,据统计,锡瓦绿洲中大约生长着10万棵果树,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也产量颇高。锡瓦虽然看起来泥砖建筑较多,但其实它已有多条商路联系地中海沿岸城镇,附近的托勒密王朝和罗马时代的庙宇和石墓遗址更是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一睹。

同在马特鲁省,拜哈里耶绿洲是一片长95千米、宽40千米的洼地,周围有小丘环绕。椰枣、麦类、果类、稻谷等作物在此都有种植,当然,这里最重要的特色是出产铁矿,更有铁路、公路、航空站,可以说,这里虽然居民不多,但已是一个成熟的社区。

费拉菲拉绿洲在西部沙漠的中西部,有公路直通400千米外的开罗,也有商路通往达赫莱绿洲。达赫莱绿洲同费拉菲拉绿洲农作物等都类似,罗马时代的庙宇遗址是它的特色建筑。

相比起其他绿洲,哈里杰绿洲更像是个富足的城市,它南北长320千米,东西宽48千米,拥有2万左右的人口,是西部沙漠最大的居民点。连通开罗的铁路,将这里的矿石变成财富,也让更多的旅人来见识这里的1000多年前的古老神庙。

能有勇气定居在沙漠里的人,自然比城市里的人更加保守,也更粗犷,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留着几个世纪前的原汁原味,他们讲着方言,与羚羊、骆驼为伴,面对着金色的沙丘,守护着神奇的泉水。若有一天,你有幸来到这里,一定要在绿洲里歇歇脚,感受着最原始的民俗,看一看千年前的沧桑。

锡瓦绿洲阿蒙神庙

红海:不容错过的红色海洋

在北非东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有一道狭长的海峡,这里有碧蓝的海水,清澈得仿若都能看清海底五颜六色的珊瑚,无数的游人在这美丽的风景中沉醉,可以说,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度假的地方。这里就是红海,一个迷人的地方。

红海长约2250千米,最宽处355千米,均深490米,最深2211米,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它是印度洋的陆间海,也是全世界盐度最高的海。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海洋生物也颇为与众不同,而且在某些季节,海水中还会出现大量的红色藻类,映衬得整个海洋都是红色,怕是红海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吧。

红海海底美丽的珊瑚与海洋鱼类

沙姆沙伊赫的白色沙滩

1923年,英国著名的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曾对红海海岸作过这样的描述:“世界上只有这个地方才会有如此金黄色的山和五光十色的海中溶洞,这些溶洞是东方和热带地区间的纽带。”是的,红海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所在,这里有闪光的沙滩、斑斓的珊瑚、丰富的海洋生物、能治疗风湿和皮肤病的高盐度海水以及黑泥沙滩,这些,都不容错过。现今,去红海旅游,多数是去沙姆沙伊赫、赫尔格拉、阿里什、穆罕默德角、泽哈卜、努维巴等地,只因这些地方有着柔软的沙滩,躺在白色沙滩上,享受着日光浴,欣赏着沿岸郁郁葱葱的树林,该是怎生惬意。

红海还是候鸟们的最爱,每当热风从东面吹过来的时候,候鸟们也随之来到了红海海畔,红海便成了鸟类的天堂,这些林中精灵,给红海带来又一种美。而若是要潜水,每年秋季到次年的春季,都是不错的选择。

尼罗河:埃及的“母亲河”

古埃及人对母亲之河尼罗河充满溢美之情,诗句中自然真情流露——“啊!尼罗河,我称赞你。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是的,如果没有尼罗河,那么也就没有了埃及。

◎古老的生命之河

埃及地处非洲东北部,由南向北、川流不息的尼罗河纵贯全境,成为埃及的母亲河。埃及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为尼罗河所支配,国内降雨量极少,尼罗河是他们唯一稳定的新鲜水源。尼罗河灌溉了两岸的大片土地,而且堆积了大片厚厚的、黑油油的冲积土,形成了非洲最肥沃的土壤,使埃及人一年可以收获几茬庄稼。尼罗河上游流经热带草原,当河水泛滥时,洪水夹带大量矿物质和腐烂植物顺流而下,在流经埃及境内时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植物生长的天然肥料。埃及人的历书中所记载的最重要事件就是每年夏季因埃塞俄比亚高山积雪融化所引起的洪水泛滥。

开罗俯瞰图尼罗河穿行在城市中心。

尼罗河是上天赐予埃及人的礼物,尼罗河两岸的灿烂文明又是埃及人对尼罗河的回赠。古埃及人对水有特殊的感情,水给人以生命,水灌溉了土地并使土地肥沃,水能够使万物生长。在埃及的每一寸土地中,都蕴涵着水的恩泽、人的精髓、神的智慧。这就是古埃及人的神秘宇宙观,它拨开了古埃及文明的曙光。

在阿斯旺以北约50千米的尼罗河岸边,可以看到古老的始建于公元前200多年(托勒密四世时期)的达科翁布(komombo)神庙。

帆船在尼罗河里行驶,远处是埃及城镇。

水就是尼罗河,火便是太阳,埃及人的生命和智慧都离不开太阳和尼罗河。他们坚信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初升的地方,是活人的国度,尼罗河西岸是太阳落山之处,是死者的世界,因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东岸,而将金字塔建造在河西岸,尼罗河成为生与死的界限。

◎灌溉之源

埃及有一句谚语:“只要喝过尼罗河水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心一定会留在埃及。”埃及人崇拜尼罗河,他们认为尼罗河不仅给他们提供了生活资源,而且还是神的化身。

尼罗河流域的居民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来发展洪水漫灌。人们知道充分利用泛滥带来的好处,于是,土地被分成一块一块的,灌溉水渠纵横其中。公元前2300年前后,埃及人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由于河水为患,人们必须在河床两边建筑高大的河堤来控制洪水,临近的村庄必须合作起来,才能修建大堤和在汛期进行护堤工作。古埃及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统一修建主堤坝、蓄水池和运河等大型工程。百姓们参与挖河修渠,引水灌田,把排除水患视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国家与百姓自觉的角色认同,意味着彼此合作的开端,也意味着组织工作、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的起源。这样,地区性的统一和地方政府的最初阶段在其他地区出现国家组织之前就在尼罗河两岸出现了。由于尼罗河的恩赐和对尼罗河水利工程的要求,埃及首先摆脱了人类野蛮时代的羁绊,形成了国家组织,并有效地发挥管理和协调职能,在尼罗河三角洲上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河渠网络,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播种与收获之地

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很有规律,时间是每年的7月19日。这一天,太阳、天狼星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尼罗河亦开始泛滥,河水水量大、流速急。泛滥的水溢过河岸,淹没了农田。两岸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沉积在两岸的低地,形成了自开罗以下面积为2.4万平方千米的尼罗河三角洲。泛滥为期4个月,到了10月末,河水逐渐退去,田里留下一层厚厚的肥沃的土壤,将田界也掩盖住了。于是人们在河水退下去后,要重新丈量划定田界,然后再耕耘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