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的尼罗河河畔土地
埃及农业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这些也是面包和啤酒的原料。据说播种之后,埃及人将羊赶进田里,在来回奔跑的过程中,让它们将种子踏进土壤中。经过3~6个月的生长后,人们将会看到滚滚的麦浪。于是,大家带着欢快的心情在麦田里收割希望,有时候军队也会参加到火热的收割队伍中。有着丰富的农作经验的埃及人非常清楚,在炎热的夏天来临之前,必须完成麦子的收割。只有这样,才能在下次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沟渠的修葺。
关于尼罗河的古地图
驴子驮着收割的麦子来到打麦场,人们将它们平整地铺起来,赶着驴子和牛来回践踏,以使麦粒与壳分离。农民将收割物的1/10交给国王,然后就可以全家人聚集在一块品味丰收,分享喜悦。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到达埃及后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居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易于不费力气而且轻松地取得大地的果实。农民们等到尼罗河水自行泛滥后,将种子抛洒在田里,然后叫羊去踏这些种子,此后便是等待收获,这种说法未必完全属实,但也确实反映了尼罗河给埃及人民的农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恩惠。
尼罗河游船
如今去埃及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沙漠与绿洲的融合,还可以看到古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游客们不仅可以选择陆路行进,还可以选择尼罗河游轮游览,豪华的游船上,不仅吃穿住行一应俱全,还可以组织起富有特色的即兴节目。常见的游轮节目有肚皮舞大赛、化装舞会、歌唱大赛,妙趣横生,热闹非凡。当然,尼罗河上还会不定时发生惨案,所以旅游的时候,一定不要单独行动,和大家一起,在反恐军警的保护下,才能更好地欣赏尼罗河的风光。
◎科学与艺术之源
尼罗河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史,没有尼罗河,埃及将会是一片沙漠。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尼罗河不仅是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罗河更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在古埃及人看来,尼罗河与太阳交融在一起,创造了囊括阴阳两界的整个宇宙。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古埃及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用于计算尼罗河的涨落期,它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规律,将一年划分成12个月,一共365天,这种纪年非常精确,所测算的1年只比现行的历法少了1/4天。在划定年的同时,埃及人还根据农作物生产和尼罗河水量情况,将一年分成泛滥、播种、收获3个季节。第一年6月到9月是河水上涨的泛滥季。10月到第二年1月是播种季,河水退回到原来的河床,在河谷平原留下大量的沉积物,农民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种。第二年2月到5月是收获季,这时气候干旱,河水降到最低点,作物在此季节收获。
扬帆尼罗河
由于每年的实际耕作周期短,所以埃及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宗教、宫廷重大建筑和其他艺术活动,可以思索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和赞美尼罗河的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人们把尼罗河看作荒漠中的甘泉和艺术的摇篮,而所有这些都根植于尼罗河三角洲。古埃及人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社会实践,给埃及人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极大的灵感,构成了古埃及文化的主体,对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1900年埃及尼罗河上的轮船
尼罗河中央的大石头上,有两只鳄鱼张着嘴巴趴在上面。
苏伊士运河:埃及的新时代奇迹
几千年前,红海和地中海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所在,法老们曾尝试开凿红海通往尼罗河的运河,以期连接两地贸易,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放弃,最终在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建成通航。
◎波折的挖掘史
18世纪末,拿破仑占领埃及,他期望建立一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大运河,但当时的法国人所测算出来的两海数据并不十分理想,可以说,拿破仑的想法并不能得到当时的数据支持,再加上英国势力的影响,拿破仑被迫撤出埃及,运河计划无疾而终。
拿破仑攻入埃及
拿破仑没有实现运河的修建,但他的帝国却没有就此放弃。1856年,埃及总督帕夏塞伊德特许法国驻埃及领事雷赛布子爵成立公司,进行运河的开发建造。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建立,从此开始了11年的苏伊士运河的开掘工作。这11年,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一个计划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未来99年经营运河的利益前景的展望。对于埃及人来说,这11年,却是一个被奴役压迫的岁月,运河的工程浩大,不亚于中国的万里长城建造,穷苦的埃及人民被鞭笞驱使着,劳累和死亡已经是他们的常态。
1869年,连接地中海岸边塞得港和红海苏伊士湾的苏伊士运河终于开通,这条全长约190千米的运河花费高达1860万镑,比最初预算多了一倍。当时的埃及政府早已债台高筑,不得已,只好卖掉苏伊士运河股份,嗅觉灵敏的英法两国手段百出,最终将苏伊士运河收入囊中。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欧、亚、非、大西洋之间的东西方航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再也不需要绕道非洲好望角,它的国际意义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使得它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运河,每年都承担着约占世界14%的海上贸易。而垄断着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英法两国获得的利润,远比当初的投入巨大得多。
在今天的塞得港和伊斯梅利亚城的运河博物馆,还有关于运河的珍贵资料,显示着当时的奴隶劳工劳动的情况,鞭笞、烈日、霍乱,都折磨着埃及人民,每天都有差不多几十人死去。但苏伊士运河的成就也是无与伦比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河流能和它媲美。可以说,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继其古老文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又一历史性贡献。
◎为苏伊士而战
曾有埃及人说:“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用双手抠出来的,用肩膀扛出来的,用尸骨垒砌起来的,用血汗浇灌起来的。”事实正是如此。但它却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了殖民者敛财的工具,从来就不会逆来顺受的埃及人又如何能甘心如此?那么,战斗吧,为苏伊士而战。
1956年7月26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当晚,埃及几十万群众自发走到街头,很多人从遥远的南方赶来,只为了见证87年来第一次的扬眉吐气。当然,这一声明,引起了世界哗然,苏伊士运河的利益既得者又怎会善罢甘休,因此,就在两个月以后,英法伙同以色列对埃及发起了军事进攻,企图用武力征服埃及人。以色列首先攻占埃及在亚洲的西奈半岛部分,配合英法空军发起空袭,陆空双管齐下,力求快速推翻纳赛尔的统治。然而,非正义的战争终将失败,埃及人民的英勇保卫了他们的运河。1956年12月,三国联军退出埃及。这次战争也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当然,更多的人称这次战争为“苏伊士运河战争”。
轮船航行在苏伊士运河上
苏伊士运河唯一的跨海大桥“穆巴拉克大桥”
苏伊士运河每天有约50艘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通过,说它是埃及的经济命脉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埃及即使收回了苏伊士,也未能完全保全它,1967年,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迅速占领了西奈半岛,苏伊士被迫停航8年,直到1975年6月5日才重新开航。
◎新航路的开辟
自从埃及政府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就开始致力于运河的扩建工程。第一次历时4年,于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面水域扩大;1983年又完成了一次扩大水域到5000平方米,至此,重达25万吨的货轮可以顺利通过。后来,又有几次拓宽和加深的改建。1980年,埃及还建成了一条苏伊士运河海底隧道,也是第一条连通亚洲和非洲的陆地通道。
2014年8月5日,埃及政府决定全资在苏伊士东侧开凿新运河,并于一年后的8月6日正式通航。如今,和平来之不易,站在这条马克思称为“东方伟大的航道”的运河之畔,看着繁华忙碌的港口,人们欢乐的笑颜,只能说,一切的战斗都是值得的,昨日的悲壮总将过去,未来依然光明万丈。
苏伊士运河承担着世界海运的14%贸易量,来来往往的货船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纳赛尔水库:上埃及的明珠
在埃及南部与苏丹接壤的尼罗河流域,有一个美丽的人工湖,它仿若沙漠中的明珠,不仅满足了当地的灌溉、发电、防洪、航运、渔业,也成为埃及著名的旅游胜地。它在埃及的部分,被称为纳赛尔水库,苏丹部分,则被称为努比亚水库。
说起纳赛尔水库的形成,这要归功于1970年建成的阿斯旺水坝。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每年都会发生大小不一的洪灾,为了防止洪水泛滥,埃及人历时10年、耗资9亿美元建成高达111米的阿斯旺水坝,成功拦截尼罗河,抑制了洪水泛滥。不仅如此,阿斯旺水坝的建立,还让这里形成了一个风景名胜区。阿斯旺水坝的南面是一片湛蓝的湖水,湖长500多千米,平均宽10千米,面积达到5000平方千米,是仅次于非洲加纳沃尔特水库的世界第二大人工湖,深度和蓄水量则居世界第一。埃及人民为了纪念他们的总统纳赛尔,便将水库的埃及部分命名为纳赛尔水库。
站在水坝上向南望去,平静的湖面仿佛一块蓝缎,闪耀着粼粼波光,美不胜收。若是赶上日落时分,阳光洒在湖面上,像是霎时温暖了整个世界。来过此地的人们,都会惊叹于人类创造的奇迹,让沙漠中也有如此美妙的丽景。
游人骑着骆驼从纳赛尔水库岸边走过。
然而,大概谁都没想到的是,阿斯旺水坝的建立虽然给埃及带来了旅游业、廉价的电力、充足的灌溉水以及堪如奇迹的纳赛尔水库,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比如尼罗河不再泛滥成灾之后,下游则不再有泥沙补充,如今的尼罗河三角洲入海口,泥沙堆积减少,土地盐碱化严重,肥沃的土壤正在渐渐减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夕阳下的纳赛尔水库
开罗:千塔之城
这是一座富有神秘吸引力的文明古都,在这里有古老的传统留下的厚重历史韵味,也有现代城市文明带来的鲜明活力。开罗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给你带来无止境的惊喜,你猜不透它究竟是外星人造访地球的产物,还是人类创造的史前奇迹。因为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所以让它充满了魅力!那条世界最长的河流,那座仰望星空千年的狮身人面像,在无数个夜晚都倾诉着悠久的历史,是福是祸,是阴谋还是神话,越是深究,越是神秘。
◎沙漠古都
作为埃及的首都,开罗的城市风貌充满都城所应有的雄伟气魄。在整个中东地区,开罗都是毫无争议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大开罗由开罗省、吉萨省和盖勒尤卜省组成,不仅在埃及,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它都称得上是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全球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开罗,沙漠和金字塔都是很常见的,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成果。
岁月为开罗的王冠镶嵌了无数的宝石,它们熠熠生辉,让这座城市在千万年的历史中页页都写满了精彩。在埃及人眼中,开罗是城市之母,因为它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批城市。位于开罗附近的金字塔早在3000年前就已然耸立,可知这座城市的历史至少也有5000余年。阿拉伯人更将开罗称为“卡海勒”,在他们的语言之中这就是胜利的意思,所以开罗又堪称是一座征服者的城市。但是在现代,人们更愿意将开罗称为沙漠之都。
公元642年,当时的开罗仅仅是尼罗河东岸的一个小镇,它在尼罗河三角洲姐姐以南约14千米处静静地沉睡着。这条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河之一,从开罗分为两支,向着北方的欧非大陆,一直注入地中海,形成了广阔而又富饶的尼罗河三角洲。3000年前劳作在这里的古王国臣民们,已经从这里销声匿迹,但阿拉伯人却接过了祖先的旗帜,在这里建造了福斯塔特城。
与世界上每一座都城的命运相似,开罗的格局形成也经历了无数跌宕的波折。公元969年,从突尼斯来的一支伊斯兰人在福斯塔特城北方建立了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命名为曼苏里耶城。经过数十年的战争之后,法蒂米德哈罗在公元974年称王,并将两个城市合并成为开罗。自此,开罗开始了它漫长的进化史。
开罗清真寺尖塔现存于开罗的清真寺有800多座,建筑形式和附属的宣礼塔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这让开罗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塔之城”。
公元1179年,萨拉丁王朝让开罗的城市面积不断扩展,至1260年成为马穆鲁克王朝的都城时,这里已经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并成为埃及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14世纪中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开罗达到了鼎盛状态,一直到1517年土耳其入侵才开始衰落。
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将自己的都城定在了开罗,这座古老的城市开始重新焕发自己的活力。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埃及统治者仿照中世纪旧城的形式,兴建开罗,让开罗逐渐显露出西方特质,并成为西亚、北非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
经历了衰落、兴盛到再次繁荣的历史过程,开罗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标志。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和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包围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最盛名远播的就是这里的黑白沙漠。
开罗尼罗河大桥夜景
黑沙漠距离当地人聚集的绿洲小镇仅仅30千米,这里的地面上布满了黑色的火山岩,经过数千年强风的侵蚀之后,形成了一个个千疮百孔的小山丘。山丘虽然并不算高,只需要几个跨步就能够登顶,但一眼望去一片黑沙,处处都是坚硬的石壁,令人恍惚走入冷酷的黑色世界。与它相对,白沙漠里到处都是雪花石,经过强风的日夜吹刮磨砺,形成了一片到处都是一朵朵巨型蘑菇般奇岩的“蘑菇沙漠”,这里的奇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下形态各异,或如同动物、或抽象怪异,令人顿感惊奇,所以当地人也将这里称之为“魔鬼沙漠”、“奇怪沙漠”。而开罗,也因此得名“沙漠古都”。
苏丹·哈桑清真寺
◎尼罗河明珠
如果说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那么尼罗河便是埃及的母亲河。这条绵延在埃及全境的河流不仅滋养了这里的人们,更灌溉着开罗的城市文明,而开罗则是尼罗河沿岸诸多城市之中的一颗明珠。
尼罗河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聚而成,在它下游的谷地河三角洲被认为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埃及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集中在这里,开罗就位于三角洲的南端。
作为埃及的生命线,每年的6~10月是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时间,洪水在8月份淹没两岸的田野,10月之后便为这里留下了肥沃又丰沛的土壤,方便人们栽培棉花、水稻、小麦和椰枣等农作物,为开罗带来了一条绿色走廊,也为这里带来了亚热带沙漠气候。
在尼罗河的哺育之下,1400多年来,开罗都是北非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它历经磨难,经历了许多入侵者的侵袭,但是任何一个人来到这里都必须尊重伊斯兰文化和感情,所以也让开罗保存了最完整的伊斯兰古代文化和建筑。历朝历代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建筑在开罗遍地皆是,统治者很好地维护了这些宗教文化的外化物,清真寺中的厅殿庭院、高台尖塔,演绎着浓郁的北非和古代阿拉伯风格。
现在的开罗人口已经超过800多万,其中流动人口有200多万,他们是来自开罗周边以及埃及其他城市来此上学、经商、做工的人群,这也为开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夏天的开罗,气温从17c到42c,冬天的时候则从5c到33c,在或温和或炎热的天气里,人们登上开罗最高的开罗塔,从187米的高空俯瞰整座城市,为了庆祝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而修建的歌剧院、苏莱曼帕夏广场,以及宏伟的埃及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尽收眼底,夹杂在林立的清真寺之间,如同历史演奏出的一篇恢宏乐章。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开罗肩负着培养埃及青年的重任,所以这里以其形态多样的高等学府而闻名于世,成千上万的埃及和其他国家的青年人来到这里。著名的开罗大学、艾因沙姆斯大学以及古老的爱资哈尔大学等学府,为埃及、中东以及整个非洲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随着开罗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现代文明的推动下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如今的开罗在原来的三大区域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片新城——纳赛尔城,人们将它称之为“新开罗”。这片现代化的新城区纵深达到几十千米,到处矗立着现代建筑,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国际博览会建筑群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展览会场,每年的春季国际博览会人们都会蜂拥而至,体验古老埃及的全新魅力。
◎千塔之城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内部
现存于开罗的清真寺有800多座,它们分别修建于不同的时期和年代,建筑形式和附属的宣礼塔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这让开罗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伊斯兰文化博物院。
根据历史学家和城市规划者统计,在开罗有622处历史古迹和古建筑,其中包括许多闻名于世的古老大清真寺,阿穆尔清真寺、爱资哈尔清真寺、侯赛因清真寺、苏丹·哈桑清真寺、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等,都是世界珍奇的文化建筑。
由于清真寺数量巨大,所以在开罗随处可见的建筑物是宣礼塔。在阿拉伯语中,宣礼塔称为“弥沾恩”,指宣礼员站着呼唤人们祈祷的地方。从公元7世纪起,随着伊斯兰教在西亚、非洲一带广泛传播,清真寺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宣礼塔也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式样,成为清真寺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开罗城区的一大亮点,因此人们也将开罗称为“千塔之城”。
位于爱资哈尔清真寺的高伊特·巴叶宣礼塔是开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作为开罗的标志性清真寺,爱资哈尔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融汇了埃及各民族建筑的精华,高大明亮的尖塔和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代表着埃及独特的审美情趣。爱资哈尔清真寺一共有5座宣礼塔,而高伊特·巴叶宣礼塔独特的双亭双尖、几何图形的窗户上镌刻的优美库法体《古兰经》,让它成为爱资哈尔的象征。
始建于1356年,历时33年才建成的苏丹·哈桑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它位于开罗东南穆罕默德·阿里大街尽头。这组建筑极具现代风格,依照十字形设计,以蜂巢式装饰而闻名。在这座清真寺的墙上,修建着一座高耸的中空宣礼塔,塔身从上到下安装了8扇整齐排列的窗户,展示出严格的平衡与对称之美,象征着永恒,赋予了这座寺庙庄严之美。
在开罗旧城萨拉丁城堡中,有一座经历了27年才建成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它由希腊建筑师设计,采用土耳其式多层的圆形大拱顶和细长直刺云霄的宣礼塔。清真寺的塔尖向天空刺入,距离地面85米,是埃及其他清真寺中见不到的,也是开罗城又一个标志。
开罗虽然有许多塔,但要寻找一处千塔之王,那就非开罗塔莫属了。坐落在尼罗河河中扎马利克岛上的开罗塔仿照埃及的象征物莲花而建,高达187米,相当于60层楼。在开罗塔的入口处上方,有一只高8米、宽5米的铜铸雄鹰,它是埃及共和国的标志。整座塔镶嵌了250万块米黄色瓷砖,如同一朵金色莲花。在塔14层的旋转餐厅里,经常会举行宴会招待国际贵宾,客人可以一边用餐一边欣赏开罗全貌。
游走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你可以尽览伊斯兰王朝的建筑标志和精美艺术品,大名鼎鼎的汗·哈利利市场依旧保留着500年前的伊斯兰市场风貌,中东最传统的手工艺品作坊里有铜器、铁器、金银首饰、彩色玻璃和各种皮革、编织品。而且,这里的作坊依旧保持着老师傅与学徒工的古老传承方式,让游人以为自己穿越到了百年前的古代世界。
亚历山大:秀丽的“地中海新娘”
它是马可·波罗口中世界第一大港,也是埃及最重要的海港、第二大城市。在地中海岸,亚历山大曾经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与文化交流的枢纽。如果要在古代西方史中寻找一个财富与规模足以抗衡罗马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当之无愧的竞争者。但是在埃及的统治者选定开罗为首都之后,它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胁,在奥斯曼帝国末期几乎沦为一个小渔村。可是在二战之后,棉花市场和纺织工业又让它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秀丽迷人的“地中海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