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伊朗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能在你的记忆碎片里储存多少个瞬间印象?有些刻骨铭心,有些模糊不清,有些转身陌路,有些两两相忘。而伊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能将你脑海里所有关于它的记忆碎片全部拼贴起来,不留一片残余,不落一处空白。
高原之国
伊朗位于东经44°~63°,北纬25°~40°,地处亚洲西南部与欧洲中东部,故而被纳入西亚国家和中东国家。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国土都位于伊朗高原上,境内海拔一般在900米~1500米之间,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原之国。
◎地理与气候
从世界版图来看,伊朗与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相望,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历来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
从地理环境来看,伊朗绝大部分位于伊朗高原上,南北长约2000千米,东西宽约1600千米,国土总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它的边境线总长度为6031千米,海岸线总长度为2700千米。整个境内的最高点是厄尔布士山脉的主峰达马万德峰,海拔约5610米;最长的河流是长约890千米的卡隆河;最大的湖泊是一度广至4500平方千米的乌鲁米耶湖;最大的岛屿是1336平方千米的格什姆岛。
由于地处高原之上,伊朗境内山脉纵横。它的东部是加恩一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了卡维尔荒漠、卢特荒漠等。整个国家境内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击平原,西南部扎格罗斯山麓至波斯湾头的平原称作胡齐斯坦,国内的主要河流有卡伦河与塞菲德等。
从气候环境来看,伊朗属于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一年里四季分明。大致来讲,北部地区春夏秋季较为凉爽,冬季较为寒冷;南部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暖。以首都德黑兰为例,德黑兰气温最高的时候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是22c和37c,气温最低的时候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温度是3c和7c。
如果稍加细分,全国境内还可以分出三种气候类型。国内大部分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属于沙漠性气候和半沙漠性气候,特点是干热季节长,一般可持续7个月,年平均降雨量30毫米~250毫米。阿尔卑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萨哈德高峰、萨巴朗高峰等高山区及一般山区都属于山区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毫米~600毫米之间,位于里海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区属于里海气候,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2000毫米。
迷雾山脉
6月下旬,伊朗北部的阿拉斯巴旺(arasbaran)低地山区雾气升腾,这片山区里生存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
伊朗国内现在仍然实行冬令时和夏令时,冬令时比北京时间晚4小时30分,夏令时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30分。
伊朗国家沙漠公园
公园位于德黑兰东南部,是著名的沙漠旅游胜地。这里长年干旱,降雨极少,但仍然有一些顽强的动物和植物在这里安下了家。
◎发展简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有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那时,在伊朗高原西部的卡伦河流域居住着埃兰人,埃兰人建起埃兰王国,攻陷了古巴比伦,后来被兴起的亚述人灭亡。
公元前6世纪左右,雅利安人的分支米底人攻灭了亚述帝国,没过多久,他们即被居鲁士大帝消灭。紧接着,居鲁士缔造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该朝在第三代君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达至鼎盛,帝国版图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两岸,西到尼罗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带,南达波斯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希波战争以后,阿契美尼德王朝由盛转衰。公元前334~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并征服了波斯全境,阿契美尼德王朝走向终结,马其顿帝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然而好景不长,亚历山大去世不久,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即告瓦解,部将塞琉古夺得大部分疆域,并以叙利亚为中心建起了塞琉古国,伊朗由此进入塞琉王朝。
塞琉王朝并没有持续多久又被帕尔尼部族攻灭,帕尔尼部族建起了安息王朝。当安息王朝衰落下去,萨珊王朝再度兴起。这个王朝将版图继续向东扩张至印度河中上游,创造了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
然而,战争从未远离这片土地。罗马人的入侵、封建势力的割据、人民起义与中亚游牧部落令萨珊王朝在7世纪中期黯然落幕。在7世纪中期至15世纪的几百年里,伊朗战事不断。相继进入阿拉伯人、突厥人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先是阿拉伯人占领全境,将其强行划入阿拉伯帝国版图,接着塞尔柱突厥人、花剌子模的铁蹄践踏而过。等到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雄起,伊朗又成为他马鞭下的伊儿汗国。伊儿汗国走向衰落时,帖木儿大军又席卷而过,战火瞬间弥漫伊朗全境。
直到16世纪萨法维王朝崛起,这片土地终于迎来喘息的时候。在其后的两个多世纪里,伊斯兰教被尊为国教,伊斯法罕等一批古城活力重现,联通了亚欧四方贸易。伊朗整个国家变得日渐强盛,帝国版图也在迅速扩张。
从18世纪到19世纪后半叶,阿夫沙尔王朝、恺加王朝相继登台。在历代诸王的统治之下,伊朗的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马什哈德、德黑兰迅速崛起。但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巴列维王朝乘势而起,并于1935年将国名改为伊朗。
居鲁士大帝陵墓陵墓位于设拉子东北部约130千米处,修建于公元前53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米底人和波斯人石雕
波斯波利斯遗址古建筑物上的浮雕。米底人生活在古代亚洲西部(今伊朗西北部),与波斯人有血缘关系,从大约公元前550年之后逐渐与波斯人融为一体。波斯波利斯雕刻上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很好区分,他们的服饰不一样,米底人头戴圆帽,脚上穿靴。
1979年,伊斯兰革命运动爆发,仅仅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巴列维王朝走向覆灭,宗教领袖霍梅尼接管政权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推行政教合一
几千年的发展史令伊朗蜕变成为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据最新统计,伊朗全国总人口约有七八千万,境内分布着波斯、阿塞拜疆、库尔德、吉兰、俾路支、阿拉伯及土库曼等多个民族,其中波斯人占一多半。在这个国家,波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为国教,大多数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其中又有大多数人为什叶派教徒,只有少数人为逊尼派教徒。
其实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大部分伊朗人都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或拜火教。到了萨珊王朝时期,该教被尊为国教。7世纪前后,当伊斯兰教传入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徒转而皈依伊斯兰教。在其后的发展时期,伊斯兰教又出现不少新的教派,许多民众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信仰者,伊朗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拥有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徒人数最多的国家。不过,伊朗宪法也承认另外三种宗教,即基督教、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只是这三种宗教的信仰者在国内是极少数群体。
波斯波利斯石雕
身为宗教国家,伊朗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1979年,伊斯兰革命运动以后,伊朗出台了第一部宪法。1989年,伊朗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突出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力不容更改。
在行政权方面,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任一届。伊斯兰议会则是伊朗最高国家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议会议员共290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在行政区划方面,伊朗近年来进行过多次变更。目前全国划为30个省,比较著名的省份有德黑兰、中央、霍拉桑(又译呼罗珊)、法尔斯、伊斯法罕、克尔曼等,比较著名的城市有德黑兰、马什哈德、伊斯法罕、设拉子、哈马丹、库姆、加兹温、卡尚、大不里士等。
总的来说,从波斯转身变为伊朗,其间经历了无数次艰难的蜕变与重生。但自伊斯兰革命以来,政教合一制度一直平稳推行,给这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国家带来了久盼的和平。随着当前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原之国伊朗也必将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伊朗高原
西亚文明的孕育地
西亚指亚洲西南部,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小亚细亚半岛,面积约有718万平方千米,占到亚洲总面积的16%。这片辽阔的土地处于亚洲、非洲与欧洲的结合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西亚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处重要发祥地。而伊朗高原作为西亚文明的孕育地之一,早在几千年以前就诞生了繁盛的波斯文明。
扎格罗斯山脉
伊朗第一大山脉,位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山脉以东地区降雨少,气候干燥;山脉以西则不同,降水较多。山间多谷地和盆地,是伊朗的农牧业区。
塔里干湖
这是伊朗高原上的一处美丽湖泊,绵延的山脉将其环绕,洁白的雪山在纯净的湖水中投下倒影。
◎封闭的高原
伊朗高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亿多年以前。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当时南半球一块大陆逐渐向北漂移,与亚欧大陆发生碰撞与交融,其后又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最终在亚洲板块形成了一片地势突起的伊朗高原。
从地理方位来看,伊朗高原地处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山区、里海、中亚平原与帕米尔高原之间,属于一片闭塞的山间高原。这片高原包括中间的高原内陆及周围的边缘山地,边缘山地主要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有扎格罗斯山脉、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并东延成苏来曼山脉,北支主要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彼得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整个高原东西长达2500千米,南北最宽为1500千米,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属于伊朗,小部分属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
查洛斯公路
公路穿行于德黑兰和里海之间,沿路风光迷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之一。
伊朗高原的周围皆是高大山脉,尤其是兴都库什山和扎格罗斯山脉,海拔高度均在3000米以上。高原的中央则是辽阔的内陆盆地,海拔高度大约在900米~1500米间,整体地势起伏不大。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盆地周围,大片荒漠与盐沼广布其间。
伊朗高原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这是由于深居内陆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由于此地位于亚热带,故而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年降雨量比较稀少,水源大多来自高山降水。
扎格斯山脉
扎格罗斯山脉是由于亚欧板块受阿拉伯板块的冲撞而形成,它向东与兴都库什山及印度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连为一体,同时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形成一道由西向东保障亚洲大陆的天然战略屏障,对中国西陲形成紧密防护。
在历史上,正是凭借这道战略屏障,以伊朗为前沿的高原国家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东扩,削弱了英国、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扩张,同时成为中国西陲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
封闭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这里形成广大的内流区和无流区,约占伊朗高原总面积的2/3。很多内流河都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的内侧,比如赫里河、哈利勒河、库尔河等。最长的内流河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喀布尔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萨巴里湖,全长1110千米。它也是伊朗高原上最长的河流,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补给。外流河大多分布在高原边缘山地的外侧,最长的外流河是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最后汇入阿拉伯河,全长850千米。另一些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湾、波斯湾。伊朗高原上比较有名的湖泊如萨巴里湖、纳马克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
◎五大区域
众所周知,人类最早的文明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即两河流域平原,那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新月沃土给苏美尔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与其相比,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存在种种不足,但即使如此,执拗又勤劳的古代先辈们仍然在这片土地留下坚实的脚印,创造出厚重的波斯文明。
里海边的出租船
里海的南岸在伊朗境内,伊朗内陆干旱炎热,北部的里海地区却凉爽湿润,这里也成了伊朗人的度假圣地。
结合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人们把伊朗高原分为五大区域,波斯文明里许多闪耀的亮点即在这五大区域中一一呈现。
扎格罗斯地区有着伊朗最大的冲积平原——胡泽斯坦平原。大概在苏美尔人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刻写楔形文字的时候,埃兰人也在胡泽斯坦地区创造着埃兰文明,它是伊朗历史上最早形成国家的一个地区。埃兰人使用古老的埃兰语、原始的埃兰楔形文字,建起了祭祀中心,开始发展青铜铸造、制陶业和纺织业,建成以苏萨为中心的商业核心地区。那件收藏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里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即在苏萨出土。
内陆荒漠盆地也称中央荒漠盆地,大致方位在扎格罗斯山以东,厄尔布尔士山脉以南和卡维尔盐漠之间,约占有今伊朗全国面积的大半部分。该区域内的哈马丹一带在古时曾称米底,昔日辉煌的米底王国便诞生在这里。
里海沿岸地区。阿契美尼德王朝鼎盛之时,将领土扩大到东至西北印度,西至色百斯,北至黑海、里海沿岸,南至印度洋和埃及,几乎包括了整个地中海东岸文明地区,使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直到在希波战争中败给希腊,这个伟大的王朝才走向了终结,它为后世在设拉子附近留下了一座能够代表整个古波斯文明的遗迹波斯波利斯。
独特的伊朗村庄坎多万
古老的坎多万(kandovan)村已有700多年历史,人口只有大约1000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村庄之一,原因在于这里所有的房子都是在奇形怪状的岩石上筑成,于是又被称作岩石村。
古代的帕提亚地区大体相当于现在伊朗的霍拉桑地区。丝绸之路经过帕提亚地区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安息王朝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伊朗地区的东界是印度河,西界是伊朗中部沙漠地区,南界是印度洋,北界是阿姆河谷。一条高大的帕罗帕米苏斯山脉自东向西延伸而来,将伊朗与中亚分隔开来。它的北部有若干国家,南部是古代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为种种原因,东伊朗地区绝大部分已分属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诸国,但它曾经长期是伊朗的一部分,为波斯文明做过重要贡献。
与西亚的其他古文明相比,伊朗高原上的波斯文明从未有过断代现象。也许,这是因为它一方面传承阿契美尼德、安息、萨珊等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在汲取伊斯兰文化的缘故。
水域与沙漠
受高原地势的影响,伊朗境内地貌大多由高原、盆地或山脉组成,只有海边的一小部分是平原。这个国家几乎陷于群山环抱之中,大小盆地分布其中,具有河流较少、荒漠较多的特点。概括来说,伊朗的水域部分可以分为一个里海、两个海湾和四大水系,荒漠部分则以卡维尔沙漠和卢特荒漠为代表。
格什姆岛海滩
波斯湾中海岛众多,格什姆是最大的一座。岛屿形状狭长,海岸线曲折。岛上风景美丽,沙滩开阔,海水纯净,岛的西部还有一座地质公园。
卡伦河上的大桥
卡伦河是伊朗第一长河流,位于伊朗西南部,河道曲折,滋润着沿岸的土地。
◎两大海湾及其水系
波斯湾和阿曼湾位于伊朗南部,以霍尔木兹海峡分隔。波斯湾长约900千米,最宽处400千米,平均深度25米,海水盐分比较高;阿曼湾长约610千米,平均深度2千米,是一个开阔的深海盆,与外海的海水不断交换,所以盐分比波斯湾低。
两大海湾都属于热带海,海里有种类繁多而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尤其是波斯湾,自古就以盛产珍珠闻名天下,如今更因为海底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令世界瞩目。
波斯湾和阿曼湾是伊朗各大河流的“归宿”之一,发源于东部和西部山区的外流河最终都要注入这两个海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源自扎格罗斯山西部的卡伦河,全长850千米,流域面积5万平方千米,是伊朗最大的河流。卡伦河上游流经很深的峡谷,筑有卡伦河大坝,下游河床开阔,中游有迪兹河从右岸汇入,水量增大,部分河床可达400米宽。它在霍拉姆沙赫尔地区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流入阿拉伯河,一支从阿巴丹东流入波斯湾。
另一条比较著名的河流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而成的阿拉伯河。阿拉伯河长约200千米,下游的某一段是伊朗和伊拉克的界河,非常适合航运,海轮从波斯湾可通航到赫拉姆沙赫尔市。此外,伊朗还有曼德河、舒尔河等小河流,虽然流量不大,但对于沿海平原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里海和其他水系
里海是一个内陆深海盆,南部最深处980米。在里海南岸河口一带,春天是鱼类产卵的地方,冬季是成群的水鸟过冬的地方,南部水域更是伊朗最重要的渔场,盛产鲑鱼、鲟鱼、鳊鱼、白鱼等。
流入里海的较大河流有塞菲德河、阿拉斯河、阿特腊克河、戈尔甘河等。塞菲德河是伊朗的第二大河,全长720千米,上中游流经西北部山区,下游穿过厄尔布尔士山,从拉什特市东北注入里海。
位于西北部山地的乌鲁米耶湖是伊朗第一大湖,面积约5万多平方千米,从周围山地共有十四条河流注入。可惜由于湖水经常泛滥,而且盐分高,湖边的土地既不能耕种也不宜居住。伊朗中央高原周围山地也有很多河流,流经山前荒漠,最后注入湖沼,北部最重要的是纳马克湖水系,南部最重要的是纳马克扎尔湖水系,是城市用水和灌溉的重要水源。
◎高原上的沙漠
伊朗大部分国土在中央高原上,高原外围环绕的高山使其成为一个封闭的内陆河流域,周围山上的水携带大量沙石流下来以后,在长期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大片的沙漠,如中南部的卢特沙漠,北部的卡维尔沙漠。
卢特沙漠是伊朗最大的沙漠,面积约480平方千米,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所覆盖,非常容易吸收阳光中的热量,被人们称为“烤熟的小麦”。沙漠东部是一片地势较低的盐滩,中心地带是风化形成的平行沟壑地形,高度约有75米。那一排一排的沟壑就像丝绸上的褶皱,像是大自然献给沙漠之神的盛装。它的东南部是如撒哈拉沙漠一般的沙滩,最高的沙丘有300米,宛如一座座“金字沙塔”。
洲之珠
波斯湾盛产珍珠,1628年面世的“亚洲之珠”就出自于波斯湾。这是一颗在世界已发现天然大珍珠中名列第二的稀世珍宝,它的长径约100毫米,短径60毫米至70毫米,重于242克。
在当时,亚洲之星被波斯国王阿巴斯大帝买下并命名,后来又被赠予清朝的乾隆皇帝。慈禧获得此宝后爱不释手,命令宫廷工匠配制了一大块“碧玺”,意指避邪,于是就成了现在的样子。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抢走了这颗宝物。
一望无际的卢特沙漠
尽管也有游客来到这片沙漠旅行,但显然它更适合那些勇于接受酷暑天气和干旱气候挑战的冒险者。
卢特沙漠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那里没有动物,也几乎没有植物。前几年,人们曾测得卢特沙漠的表面温度高达70.7c,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所记录的地表最高温度。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还曾经过这片沙漠,他特意在游记中写道:“放眼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干旱沙漠,甚至没有野兽出没的痕迹——野兽们都无法在此地生存!”
卡维尔沙漠也称为“卡维尔盐漠”或者“大盐漠”。这片盐漠东西长450千米,南北宽100千米~200千米,面积达77600平方千米。沙漠内遍布盐沼,从高空中俯瞰宛如艺术家笔下的抽象画,极尽玄幻与美丽。
为了开发荒漠资源,伊朗政府于1964年在德黑兰的东南部建起了一座伊朗国家沙漠公园。公园的占地面积大约60.9万公顷,园内生存着一些抗旱极强的沙漠植物,羚羊、野山羊、亚洲豹、亚洲野驴等珍稀动物出没其间,各种迁移鸟类也给干旱枯燥的沙漠带来了生机。人们在此发掘出一些古迹遗址,比如巴赫拉姆客栈、城堡、蓄水池、地下水道等,吸引了许多喜欢沙漠旅游的游客。
世界重要产油国
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拉丁美洲、北美洲、西欧、非洲、东南亚和中国。现在,全球产油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50多个,发现的油气田至少有4万多个,一些大型油气田主要集中在27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于中东波斯湾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中东海湾地区处于亚非欧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一向被誉为“世界油库”。在2015年列出的世界原油储量最新排名里,中东国家就占去了五位,伊朗名列其中,并高居排行榜的第三位。
伊朗西南部城市阿瓦士的一处油田
◎浮在油海上的国家
在远古时期,伊朗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相沉积岩分布很广,约占全国面积的90%。古地中海是一个暖海,海洋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死后的残体与大陆带来的有机物质、泥沙混在一起,沉入海底形成有机淤泥,保存在沉积岩层中。历经千万年的变化,有机淤泥最后形成了石油矿床。当沧海变为桑田,伊朗有幸分得了海洋财富的一杯羹,并借助地利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浮在油海上的国家”。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人们经过多年地质勘探,探明伊朗的油气储量有三大区域。第一个地区位于西南部的扎格罗斯山区,这里石油的沉积岩厚达6000多米,含油层石灰岩厚达400多米。富含油气的构造带有三条,每条面积均有300平方千米以上。加奇萨兰油田和马龙油田的储量均在15亿吨左右,帕扎南天然气的储量约在1.4万亿立方米,三者均被纳入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田之列。另一个油气区集中在波斯湾,这里的弗里敦油田和萨珊海油田的石油储量均在1亿吨以上。伊朗其他地区也发现了不少油田,比如在中央高原边缘的库姆附近有阿尔博兹、萨拉季等油田,在里海沿岸和东北边境还有储量达到5.45万亿立方米的萨拉赫斯气田。
丰富的油气储量令伊朗的产油区也顺势分为三大区域。第一个产油区主要分布在北起迪兹富尔,南到布什尔的扎格罗斯山丘陵地带,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排列,与扎格罗斯山走向一致。这里有40多个油田,如马龙、阿加贾里、加奇萨兰、法尔斯、阿瓦土、比比哈基梅、卡兰季油田等。仅列举的这七大油田的产油量便占到伊朗石油产量的2/3,它们的油田储量和油井产量也曾跻身世界前列。近些年来,伊朗把从此地出产的大部分石油都输向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第二个产油区是波斯湾海底油田。在位于伊朗海域部分的诸多油田中,比较有名的高产油田有萨珊、大流士、罗斯塔姆油田。从海底油田产出的原油,有的先通过海底油管再经装船输往国外,有的先就地设置浮动储油筒和浮动船坞再经装船运往国外。第三个产油区分布在西部的纳夫特沙赫、中部的萨拉季和阿尔博兹等地,这里出产的原油一般都归国内消费。
◎石油开发之路
有了海洋的恩赐,伊朗在最近一个世纪里迅速发展成石油大国,但它走过的石油开发之路却并不顺利。
1872年,英国人巴仑·路透取得了开发伊朗石油资源的第一个租让权。1901年,英国人威廉·塔西取得了石油开采权。1908年,马斯吉德·苏莱曼地区发现第一个油田,并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此后人们又经过多次勘探,最终认定伊朗国内含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储量。
南帕尔斯气田的夕阳
南帕尔斯气田位于波斯湾伊朗和卡塔尔交界处,是中东最大的天然气田,覆盖面积9700平方千米,其中3700平方千米归伊朗所有。
伊朗石化论坛会议现场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为了满足战争需要,伊朗加速勘探开发,石油开采量随之不断增长。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伊朗的油气开发进程呈现先期缓步后期加速的状态,原油产量屡次攀上新的高度,同时还并成功开展了海上石油钻探。
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所有的作业权,勘探活动几乎停止,石油产量暴跌。紧接着两伊战争爆发,这时期的石油钻探工作主要集中在油田开发方面,石油产量一直小步上升。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伊朗开始实施战后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多样化计划,快速恢复和扩大油气生产、加工和石油化工设施。
进入21世纪以后,伊朗的海上石油勘探又取得重大进步,里海南部海域发现储量惊人的海底石油。海陆石油的双重开发让伊朗牢牢把握住国家的经济命脉,将本国盛产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全球各地。如今,这个国家的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已分别跃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成为全球响当当的石油王国。
从英国人开始掠夺石油资源直至今天的石油王国,伊朗走过了一条历经百年沧桑的石油开发之路。丰富的石油资源改变了这个国家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作为现行经济主体,它为伊朗的繁荣和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黑兰炼油厂
海上钻井平台
在海上进行油气钻井施工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不仅支撑着几百吨重的钻机,同时也是钻井人员生活居住的地方。
德黑兰
新贵之城,盛妆崛起
与伊斯法罕、设拉子不同,此前它从未有过贵为王都的荣幸。但德黑兰也有着伊朗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凌锐之气,一遇抬升便一飞冲天,满身贵气再盛妆崛起,全然不顾那些千年古都的艳羡之情,在全国的中心地带雄视整个伊朗。
◎缓慢蓄势快速发展
德黑兰城市一角
这是一座与雪山几乎相依为伴的城市,在城中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四季都有皑皑白雪覆盖的厄尔布尔士山脉。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也是德黑兰省的省会,坐落在伊朗高原的厄尔布士山脉南麓。从城市的北端可以望见雄伟的达马万德峰,达马万德峰终年积雪,源源不断的雪水顺着山脉流入市区,常年滋养着这片土地。
很难想象,德黑兰在成为首都之前并没有什么名气,不说远处有古韵深厚的伊斯法罕、设拉子、大不里士,就连近处一座名叫雷伊的小城都能湮没它的光辉。在早年时候,德黑兰只是雷伊城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而雷伊是赛尔柱王朝统治者亲手扶持起来的一座重要城镇,直至13世纪早期被蒙古队占领,才渐渐衰落下去。那时候,雷伊的万丈光芒阻挡了周边一切城镇崛起的可能,当它被蒙古人废弃之后,大批居民逃往德黑兰,德黑兰才得以缓慢发展。
18世纪初,赞德王朝的卡里姆汗曾在这里建起一座皇宫与政府办公室,可他后来又把政府办公室迁往了设拉子。德黑兰刚刚嗅到王都的一丝贵气便与之擦肩而过,实在有些遗憾,好在这遗憾刚过半个世纪便迎来了好运——恺加王朝的第一位国王阿迦·穆罕默德·汗给它带来了今天的地位和荣耀。
绿宫
绿宫的外观是浅绿色,门口有一处圆形的池塘,它是萨德阿巴德王宫的一部分。萨德阿巴德王宫原本是巴列维王朝君主避暑的夏宫,是一个由18座宫殿组成的大型建筑群,位于德黑兰北部的山上,大片的森林、花园和草坪使得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当年,那位骁勇的国王来到德黑兰,考虑到它在地理、政治和经济方面可能带来的优势,遂在1795年将都城迁至此处。自此,德黑兰乘势崛起,开始进行一番大规模的建设,现在城内遗留的大多数历史性建筑也均出自于恺加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