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期,巴列维王朝兴起,在礼萨·汗和礼萨·巴列维两代父子君王的统治之下,首都德黑兰经过数次改造和扩建。古列斯坦皇宫等一些古老的宫殿、城堡与要塞被有意冷落,宽阔的主道、华丽的公园,以及国家银行、警察总部、电报局、军事学院等一批现代化建筑快速兴建。德黑兰宛如进行了盛妆打扮,迅速发展成伊朗最大的城市,继而成为整个中东地区的新贵之城。

◎壮丽的城市地标

虽然建造年代不够长久,历史底蕴不够深厚,但德黑兰的凌锐之气锋芒毕露,就像一位蓄势已久的潜能者,只等时运到来便能乘势而起。如今的德黑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街道密如蛛网,空中航线与中央铁路构建立体交通,各种高级学府与宗教场所分散其间,往来的游客与商贾更是络绎不绝,它已俨然成为中东地区一座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从城市格局来说,德黑兰辟有两条著名的街道,即瓦利阿斯尔大街和沙里阿提大街。这两条街均呈南北走向,贯穿整座城市,瓦利阿斯尔大街的两旁还流淌着来自雪峰的水流,蜿蜒前行几十千米,在城内形成一道奇景。

从城市地标来说,德黑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自由纪念塔、默德塔和伊玛目霍梅尼陵墓。

自由纪念塔本来名叫“沙赫雅德塔”,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才改称“阿扎迪塔”,意即“自由之塔”。它位于德黑兰机场附近,历来被视为首都的象征。1971年,为了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人们选用2500块大小石块,再用钢筋水泥浇筑成这座雄伟的塔式建筑。

自由纪念塔

以自由纪念塔为中心的广场非常开阔,是伊朗人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的场所。

自由纪念塔通体呈灰白色,全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它恰好位于德黑兰城市布局的中轴线上,下方有四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伸向远处,似将全城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由塔共分为三层,在西北和东南设有四部电梯,乘坐电梯可以通往每一层面,也可以直达塔顶。如果不想乘坐电梯,可从塔底沿着285级石阶盘旋而上,一直到达塔顶的瞭望台,登上瞭望台,便能将德黑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在自由塔的底部建有博物馆和电影馆,向观众呈现出伊朗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山河风光和名胜古迹。

默德塔

塔顶是俯看德黑兰的绝好地方,坐在塔内的旋转餐厅用餐,享受美食的同时还可以360度欣赏德黑兰市。

默德塔全称“波艾尔·默德塔”,也称伊朗塔或德黑兰塔。这座高塔主体高约315米,连同天杆高达435米,共分为12层。它属于德黑兰国际贸易与会议中心的一部分,内部建有数间餐厅,一所五星级酒店,一所会展中心,一所世贸中心,一个科技园。该建筑是目前世界上第六高塔,仅次于东京晴空塔、广州塔、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奥斯坦金诺塔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它会取代自由纪念塔成为德黑兰新的城市象征。

伊玛目霍梅尼陵墓位于德黑兰南部附近。霍梅尼被尊为伊朗国父,在1989年以91岁高龄去世,从那时起人们便开始为他建造一座恢宏的陵墓。从外观上看,这座陵墓很像一座大型清真寺,东南西北各有4座挺拔的宣礼塔,每座塔高91米,象征着国父的高寿。中央陵殿是一个分为三层的大型拱顶,第一层高42米,是为了纪念霍梅尼反对巴列维国王;第二层高57米,是为了纪念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第三层高68米,是为了纪念霍梅尼去世。

这座巨大的陵园恢宏无比,尤其是中央陵殿的金黄色圆形拱顶,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又金碧辉煌,堪称伊朗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相互融合的经典杰作。

◎公园与博物馆

宏大精美的地标性建筑固然令人大开眼界,但德黑兰的公园与博物馆也别有一番趣味。

波斯御宝

伊朗御宝又叫波斯御宝,据说是世界上最大、最耀眼炫目、最有价值的宝石收藏品,包括王冠、权杖、古波斯头饰、羽饰、镶上宝石的剑及盾、宝玉、翡翠、红宝石及钻石等。目前,这一组珍贵的宝石收藏品就摆放在德黑兰的中央银行里,供公众参观。

伊·密莱特公园

位于德黑兰市中心的密莱特公园占地广阔,绿化非常好,吸引着许多人来这里放松。公园的边缘还建有一座电影院,此外,德黑兰市的第一座音乐喷泉也建在这里。

古列斯坦皇宫

这座宫殿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列斯坦”意指鲜花盛开的地方,整座宫殿围绕花园而建,宫殿的装饰十分奢华,美轮美奂。

首先是位于城北的三座公园。伊·劳莱公园以前专门用于军事检阅,现在可能是全城最热闹的公园。它的内部设有儿童图书馆、木偶剧院、微缩景观城、露天剧场与日本庭园,周围建有手工艺品市场、儿童艺术创造中心、网球场等,吸引了大批德黑兰的年轻家庭。伊·密莱特公园是一座英国式公园,园内水波荡漾、色彩缤纷,集合了玫瑰、月季、天竺葵、紫罗兰、樱草花、金合欢与法国梧桐等多种花草古木。夏特楞奇公园是一座“下棋公园”,园内最有趣的便是辟有两座专门下棋的棋厅。此外,黑白相间的石制釉砖小路以及池塘底部也全被设计成棋盘和棋子的模样。

其次,便是德黑兰的博物馆。这里的博物馆非常多,最有名气的要属古列斯坦皇宫与伊朗国家博物馆,其他博物馆遍布城市,比如伊朗玻璃制品及陶瓷博物馆、伊朗地毯博物馆、德黑兰釉下彩绘博物馆、德黑兰现代艺术博物馆、尼雅瓦朗皇宫建筑群及萨菲尔办公室设备博物馆、国家珠宝博物馆、绿色宫殿博物馆、邮政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烈士博物馆等等。若你有足够的时间走遍以上博物馆,也就等于从各个方面认识了这座年轻的国都。

从昔年的寂寂小村到如今的繁华国都,德黑兰走过了一条短暂又耀眼的发展之路。当它迅速成长为一座著名的国际化都市,引得许多富豪林立的中东国家也为之侧目。可能是因为天生具有波斯帝国传承下来的荣耀吧,这片一度消沉的土地终于盛妆崛起,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精彩与繁盛。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狮身君主石雕像

马什哈德

第二大城市

马什哈德是伊朗仅次于德黑兰的第二大城市,为霍拉桑省的省会。它位于扎因达鲁德河支流卡夏夫河的河谷地区,地处伊朗东北部靠近国境线一带,与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为邻,是伊朗和中东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地,也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座宗教圣城。

◎“殉难者的葬地”

马什哈德

唯一一个拥有阿拉伯语名字的伊朗大城市,每年上千万朝圣者拜访这里。

马什哈德一词的波斯语意思是“殉难者的葬地”。有人说它应该称作马什哈迪·穆格达斯,即马什哈德圣城,因为它与伊玛目阿里·里达的殉难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先,马什哈德只是一个名为萨纳阿巴德的小村,距离图斯城20多千米。808年,阿巴斯王朝的统治者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率军平定河中地区的暴乱,行至此地时因病去世。818年,阿里·里达也来到了这座小村。阿里·里达是什叶派的第八位伊玛目,本应是阿巴斯王朝的继承人,但是按照民间传说,他和哈里发君主马蒙素来不和,马蒙遂设下毒计,让他吃了几颗葡萄后当场身亡。里达死后被安葬在小村萨纳阿巴德的一座塔里,就在马蒙生父哈伦·拉希德的墓旁。后来,该村更名为“马什哈德·里达”,意即里达殉难处。此处渐渐成为什叶派圣地,并逐步发展成一座小城,这即是马什哈德的前身。

马什哈德城中热闹的巴扎

在伊朗,逛巴扎绝对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伊朗的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巴扎,其中有些历史悠久。对于旅游者们来说,各种巴扎是最适合淘宝和购买手工艺品的不二选择之地。

小城发展得极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仅是周围一带小有名气的瞻仰中心。人们在里达的陵墓上筑起一座圆顶,并在陵墓周围相继建起了巴扎与民居。虽然有不少王公富豪们慷慨解囊出资修建,但在公元9世纪前后,里达陵墓总是屡遭破坏又屡次重建。

蒙古人入侵时,霍拉桑省的许多大城市被摧毁,马什哈德因为规模尚小反而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随着大量幸存者迁入,这座小城渐渐兴盛起来。15世纪初期,马什哈德成为帖木儿帝国的一座主要城市。1418年,他的妻子古哈尔肖德在里扎陵墓旁建起一座壮观的清真寺,这就是今天的古哈尔肖德清真寺。

进入萨法维王朝时期,该城一度被乌兹别克人占领。阿巴斯一世经过长期血战击败侵略者,于1597年重新夺回了马什哈德。为了鼓励人们前往此地瞻仰陵墓,他本人从伊斯法罕一路步行到了马什哈德。在阿巴斯一世的大力扶持下,这座城市迅速发展,很快成为霍拉桑地区最重要的城市。

1736年~1747年间,马什哈德在纳迪尔沙的统治之下成为阿夫沙尔王朝的首都。直到恺加王朝兴起,德黑兰成为新的首都,它才屈居其下。19~20世纪里,马什哈德的城市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街道、庭院、清真寺、大学、图书馆等建筑物相继立起,大小巴扎也在市内到处出现。时至今日,这座城市不仅成为什叶派的一处宗教圣地,同时也是伊朗北部的一处贸易中心及农业中心。

阿里·里扎陵园清真寺

这里是伊朗最大规模的文化和艺术遗产之一。

康村

村子位于马什哈德西45千米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子依山而建,远远望去,所有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派伊朗传统村庄的宁静景象。

◎古韵浓郁的老城区

马什哈德城市分新城区和老城区,新城区多是商业街和住宅,老城区古韵较浓,以宗教建筑和古建筑为主。

那座著名的阿里·里扎陵园就位于老城区,经过历代营建,它已形成一个由陵墓、清真寺、神学院、博物馆、医院组建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陵园由墓冢大厅和其他柱廊、大厅组成。墓冢大厅的拱形圆顶高约45米,全部用纯金包镶。墓冢四周绕以金银焊制约高3米的栅栏。有人曾详细地描绘:“世界上除这组建筑群外,几乎别无他处再会产生和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效果:一座金色圆顶、两座金色的迈纳勒(宣礼塔)、两座巨大的金色伊旺(中亚国家的许多建筑中常于正面中段设有一个通高的大凹龛,上面是半个拱顶,凹龛底上深处是门洞,这个龛就叫伊旺,其实就是门楼),大批银制和镀金的门……”

古哈尔肖德清真寺位于陵园南端,拥有高达50米的彩陶圆顶、洞穴般的金色正门与两座华美的迈纳勒。整座建筑的表面装饰全由优质精美的马赛克釉砖镶嵌而成,寺院周围两层骑楼拱廊里的房间专门用于讲学和聚会。

马什哈德还有纳迪尔沙等人的陵墓以及新建的伊斯兰大学,最有趣的要属三座博物馆。

古兰经博物馆里收藏着各种精美的镀金《古兰经》抄本,其中最古老的一套版本用库法体抄写在鹿皮上,据说是7世纪的遗物。阿斯坦·古都斯博物馆是伊朗国内藏品最丰富,最优美的博物馆之一,馆内展出了大量的地毯、挂毯、铭文、基石与釉砖样品。这里的邮票博物馆是伊朗国内最大的一座邮票博物馆,里面展出18个国家的邮票与恺加王朝以后的伊朗邮票,展品超过了5万张。

纳迪尔沙墓

纳迪尔沙是伊朗阿夫沙尔王朝开国君主,现存的陵墓是20世纪50年代在原址上修建的。

此外,这座城市亦建有四大公园和三大巴扎。四大公园是指密拉特公园、瓦基尔·阿巴德公园、库赫·圣吉公园和米尔朝·库恰克·汗尼·江伽利公园。公园里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处处可见平阔的草地、宁静的湖水,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大巴扎是指里达巴扎、萨劳亦巴扎和库韦梯巴扎,素来是购物者的必游之地。

古老的建筑与新兴的商业市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浓郁古韵与时尚气息也在随时交融并汇,马什哈德在重重叠叠的城市影像中变得愈来愈鲜明动人。

伊斯法罕

古丝路的南线要站

漫长的丝绸之路带动一大批都城走向繁荣兴盛,远在伊朗的伊斯法罕也因此而蒙受恩泽成为丝路南线上的一座重地要站。如今数千年过去,丝绸之路犹在,古老都城却已换了模样,在岁月风霜的浸淫之下变成一座承载着深厚古韵的历史名城。

◎痛苦与荣耀的缩影

伊斯法罕商业上的繁荣令人惊叹,出产的传统手工艺品闻名遐迩。这件手工制作的工艺品颜色饱满,精美细腻。

伊斯法罕处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之中,深居伊朗腹地,又是丝绸之路上的南线要站,不可避免地被历代兵家视为征战之地。在波斯帝国兴盛之时,它便是各路军马的集结之处,因此波斯人为其取名“伊斯法罕”,意即“驻军部队”。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伊斯法罕已初具都市规模。那时候,它正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居鲁士二世的统治之下。到了公元前330年左右,骁勇善战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大军压境而来,波斯一带饱受屠戮之苦,伊斯法罕也陷于连绵战火中。一座辉煌的都城也许只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才能涅槃重生。在其后的塞琉古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萨珊王朝时期,伊斯法罕虽然屡遭重创但总能复兴盛起,而且在每一次兴起之后,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声名也越传越远。

当时间推进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来到波斯大地,他们在给这片土地带来战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鲜而蓬勃的活力——阿拉伯文明与波斯文明交融碰撞,伊斯法罕开始展示伊斯兰时期的繁华与荣耀。

伊斯法罕街景

城市街道整洁干净,很难看到特别高的建筑,这是为了保护散布城中的大量名胜古迹。

然而,战争的伤痛并未停止。11世纪~14世纪里,塞尔柱人、蒙古人及帖木儿大军相继袭击又相继离去,他们掀起了战争带来了苦难,离去时留下一座遍体鳞伤的城,伊斯法罕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痛苦辗转。16世纪以后,当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萨法维王朝拉开序幕,它在阿巴斯一世的帝国版图中取代了加兹温,成为新王朝的新王都。

在萨法维王朝统治之下,伊斯法罕进入鼎盛时期,一大批宫殿、园林、桥梁、道路和清真寺相继建起。那时候,城里城外交通纵横,四方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连绵不绝的商队满载着珠宝玉石、丝绸铜器重重涌来,60万人在庞大的城市里穿梭奔忙。据1664年~1667年居住在此的法国商人记载:当时市内有162座清真寺、48所经学堂、173个公共浴池,182家商队客店。在这个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流露出难以遮掩的富贵之气——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伊斯法罕半天下”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18世纪,阿富汗人挥鞭而来,伊斯法罕人口锐减,一蹶不振。直到巴列维王朝,这里的许多历史建筑才得以修复,并建起了一座座工业区,伊斯法罕才得到渐渐兴盛。这座几经战火洗礼的老城重新站立之后,在最近一个多世纪里快步发展,迅速荣升为伊斯法罕省的省会与伊朗第三大城市。

在伊朗历史上,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像伊斯法罕一样,成为伊朗古代历史最痛苦且最荣耀的一个缩影。而且,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深厚底韵也令伊朗境内的其他历史名城难以比肩。

伊玛目广场旁的小店

广场四周有很多出售波斯工艺品的小店,这里的商品比巴扎里出售的商品更精美。这家铜器店出售的波斯铜器都是老匠人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

◎名城古迹

哈鸠大桥上的国王会客厅

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哈鸠大桥有卫队把守,是皇室贵族观看盛典、游玩、纳凉的地方。举行盛典时,国王站在桥中央的国王会客厅观看大典。

既然贵为王都,伊斯法罕的城市建设必有庞大合理的格局。这座城市有一河一道穿行而过,一河是指扎因达鲁德河,一道是指查哈尔巴大道。扎因达鲁德河长达360千米,自东向西绕城而过,河面上架起大大小小的桥梁,有全城最古老的谢赫里斯坦大桥,有风情万种的三十三孔桥,有兼作水坝的哈鸠大桥,有连接皇家庭院的居易桥,还有连当地人都数不清的各种石桥木桥。查哈尔巴大道长5千米、宽47.5米,将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道边的店铺民居鳞次栉比,宫殿和公园穿插其间,各大名胜古迹如珠玉般散落四处,比如伊玛目广场、伊玛目清真寺、卢特夫拉清真寺、礼拜五清真寺、四十柱宫以及大小经学堂等等。

当时,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决定迁都后,伊斯法罕便开始大兴土木。在国王的预想之中,伊斯法罕将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它拥有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群构成一个集政治、经济与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建筑区,里面既有皇家专用的清真寺,又有普通民众使用的大清真寺及大型巴扎。这幅建筑蓝图后来变成了现实,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伊玛目广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时,伊玛目广场即名列其中。

拥有迷人倒影的哈鸠大桥

它既是一座桥,也是一座坝,共有二十三孔。古桥留存到今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便利的交通桥,更是一件艺术品。

四十柱宫

宫殿位于一个大花园中,修建于1647年,在当时是阿巴斯二世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这座建筑从一个侧面完美地体现了萨法维王朝的强盛。

礼拜五清真寺的穹顶

这是一座壮观的古老建筑,建成于11世纪末,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又被不断改建和扩建。外表华丽,内部质朴,朴实的土砖建筑令人恍如穿梭时空,返回古代。

在伊玛目广场的周围矗立着不少著名建筑物,比如伊玛目清真寺、卢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加普宫等。这些历史古建在后文里将有详细说明,此处简单介绍一下四十柱宫和礼拜五清真寺。

四十柱宫是萨法维王朝举行国家盛典和会见外交使节的地方。宫殿周围绿树成荫,正面高大宽敞的敞廊上擎立着4排20根独木柱,殿前有一座巨大的水池。当宫殿倒影映在清澈池水中,地面水面连成一体,远远看去像是一座有着40根柱子的宫殿,故而得名“四十柱宫”。这座宫殿的室内四壁和天花板上,绘有当年波斯同奥斯曼帝国以及印度作战的大型壁画,生动反映了历史上的战场景观。

礼拜五清真寺在伊朗的很多城市里都可以见到,伊斯法罕的这座礼拜五清真寺虽然不能和伊玛目清真寺、卢特夫拉清真寺相比,但它是全伊朗拥有最大庭院的一座清真寺。该寺建成于11世纪末期或12世纪初期,庭院长76米、宽65米,中央有一座大理石砌成的池塘,池边饰有精美的花纹,池中显现出四座“伊旺”的合影。如果观者足够细心,可以从这座清真寺里发现伊朗自11世纪以后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

在伊斯法罕城西6千米处,还有一座建于蒙古统治时期的陵墓,名叫迈纳勒·琼邦,它包括一座墓碑和两座宣礼塔。两座宣礼塔比较特别,人送美名“摇晃塔”。当游客爬上狭窄的楼梯,登上其中一座塔并倚靠墙体猛力晃动时,塔身会左右摇晃,奇怪的是,它对面的另一座塔也会开始摇晃。人们发现它们虽然易于撼动,但在建成后的七百年里从未倒塌。

伊斯法罕大巴扎的大门

中东最古老的集市之一,大巴扎将相距1.7千米的礼拜五清真寺和伊玛目广场连接了起来。照片中是大巴扎靠近伊玛目广场的入口,这里是伊朗最大、商品最丰富的巴扎之一,在这里逛街,很容易就耗掉半天光阴。

17世纪时伊斯法罕出产的两件波斯陶器

◎“真正的伊斯法罕”

进入新世纪之交,伊斯法罕焕发出新的活力。当本身固有的历史底蕴被全力激发,只需一次有力的推动与一次良好的时机,它便会加速起跳,重振雄风。在伊朗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伊斯法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一座仅次于首都德黑兰的工业城市。这里的轻纺工业非常发达,拥有数十家纺织厂,产品占到了全国纺织产品的一半以上,成为全国纺织业的中心。轻工业企业的规模也不小,主要涵盖了家用电器、水产品加工、食品、饮料、造纸等企业。同时,伊斯法罕还是伊朗的重工业基地,拥有现代化的冶金综合企业,钢铁年产量达数百万吨,不但能满足本国钢铁需要,且能持续不断地向国外出口。

伊斯法罕成为伊朗商业中心之一的最佳代表便是那座闻名世界的大巴扎。在波斯语里,“巴扎”是市场、集市的意思。伊斯法罕的大巴扎是一个由街巷组成的大迷宫,其标志性结构是“恰豪勒苏”,即可通向四面八方。它在上方盖有一个巨大的拱形圆顶,拱形圆顶上留有小孔,光线通过小孔射入,起到夏季遮荫冬季保暖的作用。大巴扎里面还建有茶馆、公共浴室甚至小花园,巴扎的中心主道长约5千米,四周辟有好几个相连的通道,通道两旁摆满了茶具、鞋帽、地毯、铜器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由于规模浩大、品种繁多,很多人一度把它视为中东地区最大、最繁华的巴扎,甚至将其称为“真正的伊斯法罕”。

丝绸之路上的南线要站发挥出惊人的潜能,伊斯法罕的盛名已在欧亚大陆再度崛起,这座浓缩着伤痛与荣耀的城市也将在整个中东国家里矗立成新的地标。

设拉子

玫瑰与夜莺之城

玫瑰花儿有多么芬芳迷人,夜莺唱得有多么婉转动听,设拉子就有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在几百年以前,伊朗的伟大诗人哈菲兹钟情于玫瑰与夜莺,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因而享有“设拉子夜莺”之誉。他去世以后被安葬在设拉子,人们遂把这座美丽的城市称作“玫瑰与夜莺之城”。

卡里姆汗城堡

18世纪,卡里姆汗大帝建立了赞德王朝,定都设拉子,并建造了这座王宫。这片规模庞大的建筑群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是设拉子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

◎在战火中淬炼

世上有些地方注定是天生的浪漫,不管它曾遭受过多少苦痛,仍然会把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设拉子就是这样一个浪漫之地,流水潺潺、鲜花盛开,喷泉涌动、树木葱郁,宛如一片仙境。

然而,你知道这座城市背后隐藏的漫长历史吗?在几千年的战火淬炼之中,它没有被铁蹄踏灭,反正从滚滚硝烟中催生出惊人的美丽。

设拉子地处扎格罗斯山脉南部,靠近马哈尔鲁河,是法尔斯省的省会,距离德黑兰900多千米。在伊朗历史上,这座城市数次被立为王都,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

早在2500多年以前,居鲁士大帝开创波斯帝国之时,设拉子即已被定为国都。此后不久,大流士一世又在附近建起一座巨大的宫殿波斯波利斯。9世纪~10世纪,这里成为商贸集散地之一。到了12世纪~14世纪,设拉子经过突厥人、蒙古人的几番攻退,又艰难跻入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之列,一批波斯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也在此时相继涌现。

17世纪初,正值阿巴斯王朝统治之下,大将军伊玛目·郭利汗在法尔斯建立酋长政权,设拉子在这一段和平时期稳步向前发展。但到了18世纪,阿富汗人来袭,此地再燃战火,设拉子遭受重创。直至被纳入赞德王朝第一任统治者卡里姆汗·赞德的统治下,这座城市方才再度贵为王都,设拉子出现了许多清真寺、城堡和宽阔的大街与热闹的巴扎,一座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从此迅速走向繁荣。

如今的设拉子已成为伊朗南部最著名的城市,城内格局可分为新城区与旧城区。旧城区有赞德陵墓、波斯波利斯遗迹、清真寺等古迹,新城区有基督教堂和学校,以及一大批现代化企业,涉及化工、纺织、制糖、银器制造、地毯锦锻、电器行业等,成为新兴的商业区和工业区。

◎花都与陵园

由于身处山谷之地,这一带的海拔高度与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花卉植物的生长,设拉子年年都是一片花的海洋。尤其等到每年三月的努鲁兹节,全城每个角落都会散发着醉人的花香——设拉子由此享有“花都”之名。

当地人极为偏爱各种美丽的花卉草木,在城内开辟了一座座美丽的波斯庭院,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无数浪漫的气息。

哈里利庭园里盛开着天竺葵、九重葛、黄玫瑰、蓝色睡莲、野蔷薇,法国梧桐、枫树等各种装饰性树木在庭园的东北角形成了一片阴凉的“勃奈高赫”。

卡里姆汗城堡的瞭望塔

城堡四角有四座高14米的瞭望塔,塔身布满砖砌的几何图形,十分漂亮。

艾拉姆花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恺加王朝时期,当时一位建筑师在园中建起一座漂亮的两层建筑。楼体正中是一座可欣赏园内全景的廊台,周围是附有壁龛的房间与一间全用镜子装饰起来的大厅。园中种植着许多挺拔的柏树,其中一棵是全城最有名气的萨尔韦·纳兹(窈窕之柏)。

迪尔古又名赏心园,园内辟有一条大道,大道一直通向古宅,道边摆有各种花坛和大片的柑橘树。古宅是恺加王朝时期的建筑物,各扇木门上镶嵌着不少玻璃镜子,还绘有许多花卉禽鸟的优美图案。每到秋季,花坛里竞相吐蕊,柑橘树上硕果累累,整个园子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波斯帝陵

这片距波斯波利斯不远的一座山崖上埋葬了四位名震古今的波斯帝王,墓葬从左往右分别安葬了大流士二世、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每座陵墓从外观上看呈现十字形,上方都雕有波斯智慧之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像,代表君权神授。

不知道几百年前的两位诗人萨迪和哈菲兹是否也迷恋这里的迷人花香?他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颠沛流离,最终在设拉子寻得一片静谧之地,开始了漫长的诗歌创作。萨迪开创了伊朗古典抒情诗之先河,著有《果园》和《蔷薇园》两部代表作品。哈菲兹是伊朗古典抒情诗之泰斗,从小即能背诵全本《古兰经》,他创作的五百多首“嘎扎勒”既是现实主义作品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令德国大诗人歌德也忍不住深情赞美。

这两位诗人的陵墓均位于设拉子,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瞻。哈菲兹陵园位于典雅的庭院中,是一座简洁的八角亭,亭下摆放着诗人长眠的石棺,墓碑上刻有他的诗句。最让人感动的是,无论哪一天,陵园里都聚集着三三两两的敬仰者,他们大多是青年学生和年轻情侣。

萨迪的陵园铭刻着一行诗句:“设拉子的萨迪之墓散发出来爱的芳香,即使在其谢世千秋之后亦能回环永存。”诗人去世后不久,这座陵园成了许多诗歌和文学爱好者的瞻仰地。1808年,卡里姆汗·赞德还曾对此地进行了修复。

◎怀旧的古迹

几乎所有的浪漫之地都少不了怀旧色彩,设拉子的怀旧情绪就那么坦坦荡荡地展露在城市表面。除了萨迪陵园和哈菲兹陵园,这里的街道也喜欢以名人来命名,比如菲尔多西大街、哈亚姆大街、安瓦里大街、大流士大街等。当然,在设拉子最能令人激发缅古之情的要算那座于阿契美尼德王朝兴建的王宫遗迹波斯波利斯。

光明王墓

这里既是一座陵墓,也是一座清真寺,它的内部墙体和天花板贴满了彩色玻璃,其中一间圣殿内全用镜子装饰。

古兰经城门

设拉子城内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来设拉子旅游必去的一处景点,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波斯波利斯是大流士一世在位时下令建造的都城,前后由三代君王花去60多年的时间才算建成。然而仅在一个多世纪以后,它便毁于亚历山大的一把冲天大火。几千年过去,波斯波利斯又经岁月剥蚀,如今只剩下残破不堪的通天石柱、四方之门。如果有机会可以面对这片遗迹,不妨尽情感受一下昔日那个辉煌帝国带给后人的巨大震撼。

莫克清真寺蜂窝状的立体穹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