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清真寺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粉红清真寺。正如其名,整座清真寺给人一种梦幻炫丽的感觉。
帕萨尔加德也是设拉子附近的一片历史遗迹,它是居鲁士大帝曾经建立的王都,至今还留有一座居鲁士的衣冠冢。只可惜,这片土地现已完全失去往日的荣耀与辉煌,唯有一根挺拔的石柱仍然铭刻着那位英雄帝王的名字。
设拉子市内处处皆有怀旧古迹,比如古兰经城门。它是立于城市北部的一座装饰性城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听说,卡里姆汗曾在城门顶上某个小房间里放了一本《古兰经》,人们相信在《古兰经》的赐福下,这个城门将保佑设拉子的居民们平安回归。
可能因为设拉子天生就是一座浪漫之城,在这里即便是用坚硬岩石堆筑的建筑物也会散发出优雅迷人的气息。不信吗?去看看远近闻名的光明王墓和粉红清真寺吧。
光明王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八伊玛目阿里·里达的兄弟艾哈默德,他的陵墓被称作光明王墓。据说,没人知道艾哈默德去世后被安葬在哪里,当有人路过这片陵墓所在地时,发现有金光微微露出,遂将此处定为光明王之墓。对设拉子人来说,这里是本市最重要的伊斯兰教圣地。光明王墓里如古列斯坦皇宫里的镜厅那般华丽,室内镶满了晶莹的玻璃,在灯光的作用下,整个厅堂呈现华美淡雅的碧玉绿。
莫克清真寺更不用说了,它应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清真寺。那繁复精美、色彩艳丽的彩釉外墙和顶部蜂窝状构造,再加上阳光透过祈祷大厅彩色玻璃时留下的迷离美景,会令每一个游客终生铭记。
拥有如此众多而精美的历史古迹与满城花香,怎能不让人对设拉子充满憧憬与想象?它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超凡脱俗,本想藏入深闺却难掩四射的华光。莫非,这真是《一千零一夜》里描述的美妙都城?玫瑰绽放,夜莺啼鸣,设拉子的夜空飘过波斯帝国的千年之魂。
卡尚
别样的绿洲风情
在扎格罗斯山东麓、卡维尔大沙漠的边缘地带,有一片巨大美丽的绿洲,伊斯法罕省的明星城市卡尚便位于此地。如果城市可以有性别的话,那么卡尚一定是位妖娆女子。这里除了盛产漂亮的彩釉、华丽的丝绸与各种精美的陶器铜器,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尤其是玫瑰园里的迷人香水更为她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绿洲风情。
布鲁杰尔迪古宅内景
宅子中间是个庭院,庭院中间有个大水池。房子外观朴素,走进里面却能看到豪华的装饰,所有门廊和墙面上都有美丽的雕刻和壁画。
◎风塔、陵墓与清真寺
受到沙漠性气候的影响,伊朗人很早就发明了一种叫“风塔”的特色建筑,这其实就是最古老的空调设备。生活在卡尚一带的人们将其进行改进,形成别具一格的“保德基勒”。保德基勒四面镂空,无论风向来自何方,都能被引入塔中,再通过室内外温差产生的压力将气流循环到室内。在先进的电力空调尚未引入之前,这个古老的建筑一直是卡尚人度过酷夏的防热措施之一。当然,现在它已成为卡尚的一道独特风景。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屋顶
浴室距离布鲁杰尔迪古宅很近,屋顶很特别,一个个凸起的穹顶布满用于采光的圆窗,仿若宇宙空间的天体。它修建于500多年前,被视为伊朗浴室建筑的典范。
与保德基勒不同,陵墓和清真寺在伊朗处处可见,更不消说在卡尚这样的明星城市了。卡尚最有名的清真寺是阿高·布佐勒格清真寺和马斯杰德·贾迈清真寺,前者建于恺加王朝时期,后者建于塞尔柱王朝时期,它们都拥有砖砌穹顶、宣礼塔及精美的马赛克彩釉砖。
这里还有两座比较有名的陵墓,郝杰·塔居丁陵墓的部分早期建筑属于塞尔柱王朝,顶部的天花板属于蒙古人统治时期,苏尔坦·阿米尔·阿赫默德陵墓也可以追溯至塞尔柱王朝和萨法维王朝。
◎古宅、花园与经学堂
布鲁杰尔迪古宅是卡尚的著名景点,古宅的主人是一位大商人,名叫哈吉·赛义德·贾法尔·布鲁杰尔迪,设计它的建筑师也非常有名。这座建筑的铭文上明确记载着始建时间为伊历1293年(即1876年),几十名劳工、建筑师和绘画师前后花去18年时间才算建成。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这栋建筑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
古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两层高楼,楼顶中部建有一座两层拱顶,十几个龛状天窗如花瓣一般围簇在拱顶的四周,上部的小拱顶犹如花蕊挺立其间,两侧分别立有两座保德基勒。高楼的中间是挑空大厅,大厅四周的墙柱门廊虽已残旧,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周围是外廊及大小房室。挑空大厅正面墙上的精美浮雕与著名画家毛鲁·莫尔克·贾法里的作品都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穹顶
穹顶上是复杂的几何图案,由白色和蓝色瓷砖拼接而成。
既为沙漠边缘的绿洲城市,卡尚自然少不了迷人的花园。卡尚有一座古老的费恩花园,费恩花园于1590年由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设计建造,遂又称作“国王花园”。
这座花园占地23700平方米,院子里有挺拔的树木、碧绿的草地与繁盛的花朵。阿巴斯一世及其后的多位君主不断对花园进行扩建和保护。在建造之初,花园的主题就定为泉水,故而园内拥有许多与泉水相关的景点,其中最大的亮点即是那座苏莱曼尼耶喷泉。
苏莱曼尼耶喷泉四季喷涌,源头来自附近山腰的苏莱曼尼耶泉,园内独特的水利系统使得人们不用借助任何压力工具即可让山泉流入园内每一个角落的水池里,不停浇灌着美丽的植物。
阿巴斯一世还在花园中央建起一座皇宫,皇宫分为两层,每层各有四间房屋,共计八间,这八间房屋里住着国王的妻子和妃子。据说阿巴斯在此居住时,每天晚上会选择一间入住,故而又名八天堂宫。
卡尚还是伊朗有名的玫瑰之乡,每年五月里都会举办一场隆重的玫瑰节。如果在伊朗逗留的时间恰好是这个时间,那么在街头、庭院或者是费恩花园里,处处都可见到盛开的波斯玫瑰。卡尚人不仅喜欢欣赏玫瑰花,还会将新鲜的玫瑰花与甘冽的山泉水制成独特的玫瑰花水,再把它加入菜肴、饮料与果酱里,吸取美妙的花之灵气。
在卡尚的中心地段还有一座全城最雄伟的建筑——伊玛目·霍梅尼经学堂。它建于19世纪初期,由恺加王朝的法塔赫·阿里国王下令兴建,前后花费了九年时间。经学堂有一座双顶的砖砌穹顶,自地面达至穹顶约高27米,中心庭院的四周辟有52间小室,据说此处一度是宗教学生的宿舍。
如果有足够的旅游时间,那就尽情享受卡尚的美妙之处吧,别忘了这里还有阿布鲁鲁陵墓、贾劳利古堡、塔丕·锡亚尔克遗址,最不应该擦肩而过的就是闹市区的大巴扎,以及充满乡土气息的奥布大扬奈小村庄。总之,卡尚是一座总会给你制造无数惊喜的绿洲城市。
民居建筑
在伊朗的民居建筑里,人们很重视大门的设计。有些传统古宅还会在大门上留有两种有趣的门环,一个为圆形门环,另一个为柱形门环。按照当地习俗,若是女客来访会敲圆形门环,男客来访会敲柱形门环,这样主人在屋里仅凭声音便可判断来者是女客还是男客。
库姆
什叶派圣城
在库姆河畔、卡维尔沙漠之邻,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名叫库姆,它是库姆省的省会城市,距离首都德黑兰南部将近150千米。库姆的建城史大约有1100多年,自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第八伊玛目阿里·里达将妹妹法蒂玛·马尔苏玛埋葬在此,它便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座圣城,同时也成为伊朗国内仅次于里达陵墓所在的马什哈德的十二伊玛目派第二大圣城。
◎千年古城,三起三落
扎姆卡兰清真寺
清真寺建于1050年,千年的时光为它凝固了太多神圣之感。
“库姆”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含有“起来”之意,可在建城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都城毫无崛起之象。说起来,库姆其实可以算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在一向干燥缺水的伊朗高原上,它紧邻水流湍急的库姆河,占有不少地利之便。
但在战乱频繁的时期,这种地利之便没给它带来多少好运。13世纪蒙古人入侵,库姆横遭劫难,直至15世纪才稍稍恢复元气。16世纪初,萨法维王朝建立,将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定为正式国教,并将法蒂玛·马尔苏玛的陵墓列为什叶派的最大圣地。
法蒂玛是谁?她是什叶派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达的妹妹。816年~817年,法蒂玛去探望哥哥,在经过库姆时不幸病故,阿里·里达遂将妹妹的陵墓建在了库姆河南岸,称作法蒂玛墓。
被萨法维王朝定为圣城以后,库姆迎来了好运,扬眉吐气焕然一新。法蒂玛墓也被扩建成一座宏伟壮观的大清真寺,年年吸引着大批什叶派穆斯林前来进行传统的朝觐和洗礼活动,他们认为能够瞻仰这座陵墓是崇高而虔诚的行为。在其后一个多世纪里,在萨法维王朝统治期间,库姆名声日隆,迅速走向繁荣。
18世纪初,阿富汗人入侵伊朗,刚刚焕发新颜的库姆又遭兵祸。恺加王朝建起后,法拉赫·阿里国王重修圣城,它才再度兴旺起来。20世纪20年代中期,巴列维王朝建起,什叶派屡受打击,尤其是到了礼萨王统治时期,它变得日渐萧条冷落,一度寂寂无名。直到巴列维王朝被推翻,这座古老的都城方才三次崛起,重新站立成什叶派圣城之雄姿。
◎宗教圣城,实至名归
能被尊为什叶派圣城,库姆自然实至名归。这座都城除了是法蒂玛的栖息之地以外,还分布着150多座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清真寺,比较著名的有12世纪中期建成的莫扎赫尔清真寺,有14世纪20年代建成的贾阿德尔清真寺和卡节姆清真寺,以及15世纪60年代建成的阿里清真寺等等。那些巍峨壮观的古代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经典融合,也是伊朗古代工匠们的劳动结晶。
库姆同时还是伊朗的伊斯兰神学教育和研究中心,这里建有一批著名的神学院和神学研究院,比如有六百多年建成史的菲依齐耶神学院、接纳世界各地留学生的霍贾梯神学院,以及道鲁·夏法神学院、米耶神学院等等。每年,此地都有几万名学员和教士学习与或研究什叶派神学,还有一批高级神学家忙于著书立说、出版刊物。
平常时日,库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宗教气息。男男女女身着伊斯兰标准服饰,很多穆斯林每天按时前往清真寺大殿做礼拜。尤其是到了每个星期五,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挤满了穆斯林信众,他们虔诚地聆听着伊玛目在台上讲经说道或者议论时局。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和购物人也渐渐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国外,常常在巴扎上忙着购买各种精巧的纪念品,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及点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给这座千年宗教圣城又增添了一丝独特的味道。
法蒂玛·马苏玛圣陵园
哈马丹
旧时的都城
哈马丹位于阿尔温德山峰下,地处德黑兰的西南方,是伊朗哈马丹省的省会。古时候,哈马丹一度称作埃克巴坦纳,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是伊朗历史上最古老、人口最稠密的城镇之一,也是诸多王朝的旧都。
16世纪哈马丹城市地图
◎谜一样的历史
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一直是个谜,有人说它约建成于公元1100年,有人说约建于公元前3000年,还有人说远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供了另一个说法:哈马丹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国的建立者戴奥凯斯。据说,戴奥凯斯本来是某个部落首领的儿子,文武双全、智勇过人,长大以后先被部落选为仲裁者,后来又被米底人选为国王,并给他修筑了一座大型宫殿,配备了一支禁卫军。戴奥凯斯登上王位很不满足,接着强迫米底人另造了一座新都,取名哈马丹。
根据希罗多德书里的描述,哈马丹从里向外建起了七圈城墙,每一圈城墙都比外面一圈要高出许多。由于城市建于平原之上,这七圈城墙可以有效防御敌人的进攻。最有趣的一点是,城墙居然分为七种颜色,从外向里分别为白色、黑色、紫色、蓝色、橙色、银色和金色。最中心的城墙由黄金包裹,而戴奥凯斯的王宫就在这座黄金城墙之内。
然而,后人根据众多史料推测:哈马丹和两河流域的城市一样,没有七道彩色城墙。取名哈马丹是含有“聚汇之地”的意思,一是因为它曾是米底帝国的政治中心,二是因为此乃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维持着东西方繁荣的国际贸易。米底帝国灭亡之后,哈马丹相继成为古波斯历代帝王的避暑夏宫。到了帕提亚王朝、萨珊王朝,哈马丹把“桑格·希尔”作为古城的标志物,即石狮子。它在伊朗历史上兴盛了2700多年,直至今天仍然是伊朗最主要的城市。
伊玛目·霍梅尼广场
现代的哈马丹由德国建筑师卡尔·弗列茨设计,城内有六条笔直大道,从伊玛目·霍梅尼广场向外辐射,构成了新市区。它是伊朗西部的贸易中心,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区,主要经营轻纺工业,但手工作坊也仍然存在。由于地处阿尔温德山坡下,多条高山河流流经哈马丹,年年浇灌着这一片土地。哈马丹也随之慢慢形成伊朗著名的农业区,不但以盛产粮食和水果而闻名,而且成为伊朗农牧业生产的中心。
那么,哈马丹古城究竟有没有黄金之墙?它在各个时期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这些问题目前无人知晓。若是能够挖掘深埋于地下的哈马丹古城,也许后人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
◎陵园之城
尽管重重迷雾掩盖着真实的历史,哈马丹仍然会显露出些许微光。从那些杰出人士留下的痕迹里,人们仍然可以想见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荣光。早年时期,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即在这里成长,又从这里走出,开创伟业。
以斯帖和马尔杜蔡被安葬在哈马丹。以斯帖是苏萨的犹太裔皇后,也是古波斯帝国薛西斯一世的妻子,马尔杜蔡是她的叔父,为二人修建的陵园是犹太人在伊朗最重要的瞻仰圣地。不过也有人认为,此处安葬的可能是另一位犹太裔皇后。
以斯帖皇后和马尔杜蔡写信给犹太人
以斯帖和马尔杜蔡陵园
中世纪时期,举世闻名的波斯科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哲学家阿维森纳长年居住在这座城市。他是一位天才,能够熟练背诵全部《古兰经》,被称为“精通多学科”的科学家。1952年,人们在他的墓地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陵园,然后又在附近建起了一座图书馆和小型博物馆。
11世纪上半叶,哈马丹出现一位神秘主义派诗人,名叫保保·塔黑尔。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广为传诵,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此建起了一座保保·塔黑尔广场,并将他的陵墓设计成呈火箭形的纪念碑。
阿维森纳墓
墓上方的纪念塔由12根石柱组成,代表阿维森纳懂得12种学科。阿维森纳被誉为中世纪阿拉伯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在医学上对世界的影响更是显著。
保保·塔黑尔陵墓
陵墓位于哈马丹城北部,在一处公园里,被鲜花和曲径环绕,环境优美。
拱拜德·阿拉维扬是一座12世纪塞尔柱时期的陵园,后来由阿拉维家族掌管,这个家族曾统治哈马丹长达两个多世纪。陵园有两个位于塔内地下室的墓葬,可以通过塔内的盘旋楼梯走下去。陵园内部是灰泥装饰,外墙上绘有复杂的几何图案与花卉图案,以及一些古老的铭文,它是哈马丹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处遗迹。
除了陵园,哈马丹还保存着其他几处有名的历史遗迹,比如石狮子、塞琉古王朝庙宇废墟、甘奇纳麦岩刻、勃尔杰·古尔邦,以及各类古波斯的金银器皿、金银书版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历史遗物,虽然不足以展现哈马丹的过去,但完全可以证明此地曾是一片历史悠久、荣耀于世的古老都城。
保保·塔黑尔陵墓穹顶
加兹温
从王都转身而来
加兹温位于伊朗西北部,是加兹温省的省会。这座城市地处厄尔布士山脉与扎格罗斯山脉的交汇处,是从德黑兰通往伊朗西北部、黑海和伊拉克的一个重要节点。16世纪萨法维王朝期间,加兹温在塔赫玛斯普一世的统治之下定为王都。但和伊斯法罕、设拉子、马什哈德、大不里士等古城相比,它只能算是一座年轻的王都。
礼拜五清真寺的尖塔
伊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这样的尖塔一共有两座,被称为宣礼塔。
◎两座清真寺
加兹温城里有两座清真寺非常有名,一是礼拜五清真寺,一是先知清真寺。礼拜五星期寺又叫乔麦·卡比尔清真寺,它的中心大庭院里有四座“伊旺”,位于薛哈道大街以西。南面的“伊旺”里有一座用特殊大理石建成的“米哈拉布”。“米哈拉布”具有类似磁性吸力的表面,可以吸附卵石,孩子们常在上面玩耍。
这座清真寺建于1106年~1153年,到了阿巴斯时期几经扩建和修缮。很多人甚至以为它是在阿巴斯哈里发王朝时期的哈隆·拉希德于公元8世纪末期修建,建址恰好位于萨珊王朝拜火教的遗址之上。直到最近,清真寺的修缮工作仍在继续,人们把寺院穹顶下部壁缘上用库法体书法刻成的铭文刚刚精修过一番。礼拜五清真寺的正门高11.5米、宽11米,旁边立有两座雄伟的迈纳勒(宣礼塔),据说阿巴斯国王也曾亲自修缮过呢。这座建筑最古老的部分名叫“马斯杰迪·哈隆尼”,它与正门的走廊相连接。
先知清真寺也叫马斯杰德·纳比或者皇家清真寺,位于伊玛目·霍梅尼大街的南面,在巴扎的中心地段,是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属于恺加王朝时期。它的表面饰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彩色釉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设拉子的大小清真寺。进入寺中,可以看到中心大庭院里有四座壮丽的“伊旺”,上面均装饰着色彩斑斓的釉砖与库法体的铭文。
先知清真寺
◎两座陵墓
在加兹温城里,与这两座清真寺齐名的是两座陵墓,其中一座是伊玛目扎德·侯赛因的陵墓。伊玛目扎德·侯赛因是第八任伊玛目的嫡子,他的陵墓位于烈士陵园的中心。有人说他是在陪同父亲前往霍拉桑的途中因病逝去而葬在了加兹温。这座陵墓是一座蓝色圆顶建筑,前面辟有大门,门边有六座小型的迈纳勒、陵墓中铺有墓石,并围有高高的环形拱廊,外部另设围墙,墓上还有经过精心装饰的八面体圆顶拱形建筑,整个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巴洛克式风格。
人们发现,该建筑有些部分属于萨法维王朝时期。根据一方釉砖上的铭文可以得知,它是奉墓主女儿扎伊纳布·贝恭之命而建成的。陵墓上刻下的最晚日期是1588年,即萨法维王朝的塔赫玛斯普统治期内。第二个日期是1630年,被刻在另一方釉砖的铭文里。此外,陵墓的镜面镶嵌及一些彩陶釉砖装饰,则能看出是19世纪的作品。
在13世纪~14世纪,加兹温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塔法维,他是一流史学家拉希杜丁的徒弟,其作品《扎法勒·纳美》是继菲尔多西《列王传》问世之后所创作出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作品之一。而且,穆斯塔法维还是一位地理学家,著有一部关于天体和地理的作品《诺兹哈图·古路布》。该书阐述了当时人们关于宇宙起源和结构的概念,并对伊朗诸城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描述。这位学者去世以后,人们把他安葬在加兹温。他的陵墓是14世纪的建筑物,包括一座砖砌地基、一座圆形建筑体、一方釉砖铭文、两组钟乳石形的装饰工程,以及一座高高的圆锥形拱顶。后来,这座圆锥形拱顶又按蒙古族王朝时期的建筑形式重新进行了装修。
伊玛目扎德·侯赛因陵墓
阿拉穆特古堡
阿萨辛将古堡都建在地形陡峭的深山里,阿拉穆特古堡是其中一座,路途相对容易前往。古堡只余下一些残砖断瓦,在周围壮丽景色的映衬下,显出苍凉之意。
◎两大工程
在加兹温附近还有两大看点值得一去,一是阿萨辛的古堡,一是赛菲德·鲁德水坝。阿萨辛古堡位于厄尔布士山脉南麓靠近阿剌模特河一带,也叫鹰巢城堡。阿萨辛是一个古怪奇异的宗教,有时会派遣杀手前往各地谋杀政治和宗教的领导人。他们在山脚下建造了若干古堡,随时找机会四处散布自己的思想。
13世纪,蒙古人入侵并占领了鹰巢城堡,阿萨辛教徒们才四散离去,不明所踪。现在如果想去参观古堡的话,路途依然难行,最好找到一位当地向导,再骑马一周左右才能到达。而且,某些危险的地方只有经验丰富装备齐全的登山运动员才能爬上去。
相比之下,前往赛菲德·鲁德水坝就很轻松了。在距离加兹温大约80千米处有一座普列·劳乌香古桥,跨过古桥前行大约10千米会看到一片四面环山的蓝色湖泊,它位于克孜勒乌赞河和鲁德河的交汇处,那正是美丽的赛菲德·鲁德大水坝。这里山光水色风景绝妙,很适合喜欢近途旅行的游客。
从加兹温城前往阿萨辛山谷的公路沿着小山包迂回曲折,急弯不少,沿途都是美景。
可能是因为身为王都的历史比较短暂,加兹温并没有显露多么逼人的王者气势。许多游客更愿意把它当作一座散发着淡淡波斯韵味的小城,来过便留恋,错过会想念。
大不里士
山谷中的古城
大不里士位于伊朗西北部,坐落于萨汉德山北麓的美丹柴河谷平原上,距离德黑兰五六百千米。它是东阿塞拜疆省的省会,也是伊朗第四大城市,被视为西北方的门户和商业中心。这座山谷中的城市由于在伊朗历史上曾得到多位君主的青睐而被列为王朝首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
贝楠楼
这栋古老的建筑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如今它是大不里士艺术大学建筑学院的一部分。
◎曾经屡为国都
由于地处西北部的交通要道,为四方各界提供通行之便,大不里士早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便开始了建城史。到了3世纪前后,这里已经成为阿塞拜疆的都城。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占领了大不里士,将其列为一处军事重地,而后它又被在中亚一带形成割据势力的伊斯兰王朝先后管辖。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攻克巴格达灭掉阿巴斯王朝,建立了蒙古人统治的伊儿汗国,大不里士被定为国都,成为伊儿汗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统治者在该城附近建起马拉格天文台、图书馆,还编制了《伊儿汗历》。伊斯兰学术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发展,城市周围建有多座清真寺和宗教学校,渐渐成为什叶派和苏菲派的学术中心之一,浓厚的学术氛围继而又吸引了各国旅行家、艺术家、哲学家,众多学者云集至此。这一段时期里,大不里士还在沟通欧洲和中亚两地区经济文化上起了桥梁作用,成为大批农产品及欧洲商品的集散地。
1392年,帖木儿大军洗劫了这座城市,大不里士遭此重创渐渐归于沉寂。其后,虽然有中亚土库曼部落建立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建都于此,但它一直未能重振雄风。直到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初期,伊斯迈尔一世于此重新建起国都,大不里士才再度走向繁荣。可是好景不长,奥斯曼军队的频频入侵,令伊斯迈尔一世不得不将国都迁至加兹温,大不里士的荣光遂又黯淡下去。
可能是由于身处军事重地的缘故吧,这座城市一直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19世纪,大不里士多次爆发反对沙俄军队占领的武装斗争。1905年~1911年,这里又成为反对伊朗封建王朝统治的伊朗立宪革命的发源地,而且也是1978年反对巴列维国王运动的主要城市之一。
加里古桥
如今,“年迈”的古桥已经不再开放。古桥历经岁月苍桑,见证了大不里士城市的变迁。
蓝色清真寺大门
从外观上,整个清真寺都是土色,只有正门才能看到残存的蓝色。这里墙壁上的蓝色彩釉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它曾毁于一次大地震,之后得以重建。
◎古迹与文化并重
既然屡为国都,大不里士自然有着为数不少的著名古迹。可是,由于多次遭到异族入侵,再加上858年、1041年的两次大地震等自然破坏,现在得以保留下来的遗迹大都属于13世纪以后的伊儿汗王朝、16世纪以后的萨法维王朝和18世纪的恺加王朝。
整个大不里士最值得一看的古迹要算“伊斯兰绿松石”了。它名为绿松石,其实是一座拜占庭式的蓝色清真寺。这座建于14世纪的伊斯兰风格建筑曾毁于某次地震,后来经过一系列重建,方才恢复了原貌。该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全部镶嵌着蓝色釉砖,经阳光照射,周身散发出闪闪蓝光,光彩瑰丽又耀人眼目。
大不里士还有一座“蓝色圆顶”拱拜德塔,它属于塞尔柱王朝时期,是一座建于石基上的八角形建筑。每个角的方向均有一座拱门,拱门表面镶嵌着华丽的蓝色釉砖。
阿塞拜疆博物馆与那座巨大的伊斯兰绿松石相邻,坐落于伊玛目霍梅尼大街上。博物馆里收藏着大批珍贵的藏品,比如公元前4世纪的古钱币、兵器、器皿、装饰物及生活用品等,还有伊朗各民族部落的服饰及伊朗立宪运动时的文献、照片等珍贵资料。
浓厚的历史根基让这座城市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仅仅在“诗人陵园”里就安葬着50多位很有声望的诗人、科学家和宗教学者。包括12世纪著名诗人哈特朗·大布里季、穆罕默德·希林·玛格里比、高齐·贝伊扎维以及当代诗人穆罕默德·侯赛因·沙赫尔亚尔等等。
大不里士也是亚美尼亚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之一,早在基督教传播初期,这里就出现了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社区。城内现有六座教堂,最古老的是于1785年建造的圣玛丽亚教堂,还有一座于1910年建造的埃巴尔·玛丽教堂也非常有名。
此外,这座城市还是伊朗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制革业和食品工业都比较发达,尤其是手织地毯与里海的白鱼和鱼子酱闻名天下。再者,由于大不里士是伊朗通向土耳其和中亚地区的一处门户之地,故而它也渐渐发展成为伊朗进出口贸易的基地之一。
蓝色清真寺内部
清真寺建于1465年,建成后,匠人们又用了25年时间以蓝色锡釉彩陶装饰内外墙,在当时是大不里士城中最美丽的建筑。
阿塞拜疆博物馆
博物馆建于1985年,主要陈列伊朗阿塞拜疆地区出土的各时期文物,是伊朗第二大收藏不同历史时期相关物品的博物馆。
伊玛目扎德·哈姆扎清真寺
清真寺里有哈姆扎的墓,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