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页

顶层不作开放,放置的全都是一些珍贵典籍或孤本,只供书院的先生查阅;学生只能在一二层借阅书籍,里边的书籍大多为抄录本,只供学生查阅学习,不具收藏价值。

“文仲,当初你借予的典籍,基本全在这儿了。”

易钟书停在一书架前,随手取了其中的一本书籍翻阅道,“当你若不是有你借予的典籍,太学也不可能在刚刚初建,便能吸引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郑氏一族几百年来的留下的瑰丽精魄全在这里了,他们的荣誉,他们的传承,永不磨灭。”

易钟书指尖摩挲著书本上的字迹,力度极轻,生怕毁坏了书籍,穿透文字陷入了短暂的思绪。

三层共有二三十个书架,不少于万部书籍,陈列整齐,有纸质、绵薄、竹简,甚至有的文字刻在骨头之上,宛如后现代的书籍博物馆。

易钟书所说的暂借,不是赠予,暂借百年。

“这么多书籍我一人也看不过来,保管打理甚是麻烦,与其直接放置家中,瑰丽蒙尘,不如借与太学,共天下有识之士查阅。

我想先祖九泉之下,也会支持我的做法。”

郑文仲凝望著书架上书籍沉醉。

“静香,希望你在太学期间常来太渊阁。”

吴静香在太学教书,郑文仲也留在太学,他原本就是太学的先生,只能算正常的回归教学。

接下来的日子,郑文仲与易钟书和一大帮太学的先生,一起研究启蒙读物,反而没有吴静香这位创始者的事情。

人微言轻的吴静香,似乎被人遗忘在角落。

太学每天有专门的饭菜供应,太学的人都可免费食之,她每天让大牛帮忙打饭回宿舍。

她几乎没出房门,全部的时间几乎在阅读太渊阁借来的书籍,或者在研究20个g的数学包,书道用时方恨少,太学的第一女先生,身份太刺眼,世人必定质疑,她必须有足够的学识,令他们质疑声不敢再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