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运气好,但总惹争议,喜欢他的力挺,不喜欢他的斥责,但姜鱼林却是一路的顺风顺水,到哪儿都不招人恨,嫉妒作祟者除外。
赵平安这么一想得了个结论出来:果然,长的好看总是得天独厚些。
不过他有一点比姜鱼林要强,起码他有个国色天香的未来媳妇儿,姜鱼林二十四了,婚事上面至今还影儿都没有,给二婶儿愁的不要不要的。
想到这赵平安就想笑,就让姜鱼林这匹孤狼单着去吧!他反正是不会跟他论这个先后的。
不过在处理公务上面,他也不能松懈,北疆不比西北,西北民风淳朴,地广人稀,姜鱼林弄好一个棉花不闹出大岔子就够了。
但北疆不同,北疆的土壤尤为肥沃,除了冬季气候极冷之外,照目前来看,旁的没什么特色。
没办法,今日不同往日,尽管气候差不多,但这并不是他上辈子记忆中的东北。
不过没关系,好些东西都在他脑子里刻着,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在他看来,他上辈子的经验就像个无底洞的大宝库一般,任他予求。
从前他就是个孩子,顶多家境还不错,但能做的毕竟有限。
如今不同了,可发挥的空间扩大了许多,就好像他从前只能看见井底的那一小块天空,如今跳出了井里,顿时海阔天空。
十一月,入冬,赵平安接收了一批自西北运来的棉袄,这是棉花收成后姜鱼林雇手底下的百姓代为加工的。
因为帮忙加工的都是女子,朝廷给拨银子,倒是带动西北女子的劳动力和经济水平,也因为此,西北女子的地位上升了不小。
当然,关于这批物资,赵平安只是接手,这批棉袄的最终归宿是北疆士兵的身上,但不管归处是哪,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在物资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赵平安还是难免高兴。
十一月,冷空气来的极快,好在衣裳分发下来没有耽搁,毕竟,不管是从源头的姜鱼林,还是经手的赵平安,乃至收尾的薛祁,三人算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在谁手上卡着都没这个必要。
等衣裳上了身,最初还有些冷飕飕,但很快,棉花的保暖特性就发挥了出来。
士兵们抖抖嘴唇,心道:这不比从前用的絮子强?
说句叫人心酸的,这是北疆士兵头一回穿这么暖和的衣裳,哪怕是未从军时,许多士兵也是这么冻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