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折一派云淡风轻的样子,双手抱着肩膀笑眯眯的看着他,一副虽然你每个月只给我那么点俸禄银子,可你说怎么就怎么、还是全依你的神态。
失去的又回来,那一定是失去的从未离开过。
第142章 别人的弟弟
有了花折, 许康轶整个人放松下来,暂时忘记了生病的事,又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增加了饭后遛食、晚上听曲的习惯, 把北督道将军军中和吏部考工部侍郎的杂事又推给了花折处理,偶尔花折看不懂的文字和典故, 他再给讲一讲。
宇文庭来到京城, 毓王给他的任务便是甄别流民中的金国军人,流民本大部分来自东北地区,和金人语言风俗俱为相同。
不过这也难不倒宇文庭了,他将流民排成队, 只要是军人肯定会拉弓射箭、操练舞刀, 常年射箭的军人必然两个手指上有弓弦磨出的茧子,方法简便易懂, 且十拿九稳。
朝廷下发的赈灾物资, 最担心的其实是被层层盘剥和贪污,这样流民得不到实惠, 国库的钱又花出去了,只是便宜了一帮蛀虫。
毓王前一阵子不可谓不疲于奔命,可惜赈灾粮和帐篷就是发不到实处,结果越赈灾流民越多, 变民意见越大,就像是大堤被堵住了洪水节节上涨似的,时间越久, 坝口溃开导致的灾难越大。
毓王身后是世家大族,利益盘根错节,有时候办事投鼠忌器。
事情到了貌似根基没这么深厚的许康轶这里,就容易解决多了,他只是不允许商家发国难财,也没禁止商家正常做生意,找到商界代表,明着面上软,暗里拳头硬,三下五除二京城本来乌烟瘴气的市场就消停多了。
翼王先是将粮食扣住全不发,之后在京郊划分了八个片区,开始造大锅施粥,命令将粥做稠,喝上这个粥,即热乎还顶肚子,不过在粥里全掺了沙子。
粥里有沙子是怎么也喝不快吃不爽,一时间流民怨声载道,叫骂声不绝于耳,直说许康轶缺了大德,这不是拿流民取笑吗?叫骂声直接传到了景阳帝的耳朵里,景阳帝先是有些愠色在地上晃了几圈,后来心领神会的笑了,“康轶,知民间疾苦者也。”
——掺了沙子的白粥,只要不是真正的难民,当然不会想着来喝,忍受得了两天,也受不到第三天。
未及几日,片区里的难民少了一半。
许康轶还指挥搭建起了工棚,工棚供的粮食是馒头夹着咸菜,不过想在工棚里吃住要干活。
说京郊要建设一个人工湖,大冬天的开始动工挖坑,之后将土运到景山多造几座假山去,干活的工人可以在工地登记造册,吃饭生活,十五岁以上的全可以报名干活;一个男壮丁可以带一个十岁以下的孩子白吃饭白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