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达道:“自北境有战事以来,中书省下闻事处便每日都收到数以百计的折子,都是天下士子的心意。昨日夜间,收到了这封折子,微臣认为,有些可取之处,请皇上御览。”自从先皇开始,便在中书省下设了闻事处。所谓的闻事处就是在京城九门各设立一个盒子,称为闻事盒。闻事盒上有一缺口,百姓若是有不平之事,或是士子有治国之策,都可投递到这盒子里。每日酉时,闻事处有专人将九个城门的闻事盒收起,送去中书省。闻事盒的钥匙掌握在中书省平章事手中,中书省平章事将盒子打开,将里面的信件一一梳理,捡出重要的,上呈皇帝。这也是大成的言路之一,通过此言路,皇帝知道了不少天下事,也得到了不少有水平的建议,更是使得一些无名的才子一夜之间被皇帝知晓。
皇帝身边随侍太监常木山躬身接过闻达捧着的折子,恭敬递给皇帝。
皇帝今年还不到五十岁,正当盛年,方正的脸上,带着一些不耐烦。他接过常木山递上的奏折,不在意地打开,不过看了两行字,神情便是一肃。
朝堂上吵来争去的众人受了感染,也纷纷不说话了,大殿里,逐渐安静下来。
皇帝反复看了折子两遍,猛然抬头,脸上微微带着兴奋之色,问闻达:“写折子的人是谁?”这折子里,将目前北境遇到的情况做了详细分析,并且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案,很值得研究。
闻达躬身道:“奏折内并未标明所属,所以,臣并不知所写之人是谁。”
皇帝目中带着兴奋,似乎对于北境之事有了些成算。他挥退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只留下了三省中要员和兵部尚书董书立。
待众朝臣散去,皇帝便让侍立的太监也都退下。
常木山拿着奏折,让一干众臣一一过目。
待众人都看完,皇帝看着在场一个个面露惊诧的朝臣,缓缓问:“众位有何看法?”
左相慕容弓思索片刻后,躬身道:“这折子里,将北境情况分析得透彻,所列举的方案也十分新颖。只是,臣有疑虑。这写折子的人,为何不愿意署名呢?”
右相方志盛道:“闻事处常常收到一些不署名的折子,均是治国良策。”
慕容弓心里皱眉,面上不显道:“如今北境不平,若是京城内藏有敌国奸细,故意献计,岂不是正中下怀?”
方志盛摇头道:“左相未免担忧过了,我大成朝人才极广,那些隐姓埋名的大家也不少,如何就不能是他们所投递的折子?”
慕容弓暗骂蠢货,嘴上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