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国放下了手里的那一把稻谷,替男人出头道:“这事儿不能怪他,你们村的粮食减产,跟虫子的关系不大。”
要是因为虫灾,稻谷中就不会有腐败的味道,而且肯定大部分的稻谷都会留有虫子咬过的痕迹。
虫子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会不会是水的原因?
收集的雨水因为缺乏矿物质,才会让粮食减产?
袁奕暗暗使用了驭水者的天赋,感知着周围田地的水分,过分纯净的气息让她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我觉得……”
“能带我去田里看看吗?我应该能找出来原因。”
袁奕刚要开口,就被袁建国打断了要说的话。
对上老爹目光的那一刻,袁奕心领神会地收了声:现在说什么都是猜测,要想知道原因还是要去地里看看情况再说。
老爹有田园亲和者的天赋,自然要比自己更容易知道其中的关窍。
收稻过去了好几天,地里的稻杆已变得枯黄,几只麻雀在田里蹦蹦跳跳,搜集着地上零星的谷粒。
“都是一样的地,不会有啥问题吧?”村长试探地问道。
袁建国闭上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清新的空气中不掺杂丝毫杂质,弯下腰捡起一块地里的土坷垃,轻轻一捏就碎成了粉末。
南方的土壤多为砖红色的,比不上东北的黑土地肥沃,却也能滋养植物茁壮生长。
再看看手里的这一把土,里面的微量元素微乎其微,肥力比远安村的土壤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袁建国起身又去另一边的田里看看,这下,总算是把所有的疑惑都解开了。
“你们村种了两种稻子吧?”袁建国问道。
村长点点头,“是啊,前年剩了点种子,就一起种了。”停顿了片刻,村长反问道,“咋回事?难不成是两种稻子不能一块种?”
袁建国将手掌张开,露出了掌心的那一捧黄土:“跟稻子没关系,是土的问题。”
“不可能!”
村民立刻跳了出来反驳他道:“在地我们种了几十年了也没啥事,咋会是土的问题?”
“几十年前你用种了新水稻吗?”袁建国反问道。
水稻能长得又大又饱满,除了品种的问题外,外在的条件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阳光和水源自然没什么可担心的,有虫子也不是大事,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了土壤上。
“土的肥力不够,喂不饱这些稻子。”
过去的几十年里村民都种着品质一般的水稻,这些水稻产量本就不高,对土壤的要求也就不高。
但今年用了新的高产品种,对土壤的要求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就像是养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十岁的孩子吃一碗米饭就能饱,但是二十岁的孩子就要吃两碗米饭。
这时候要还给一碗米饭,那孩子只会营养不良。
“我们也施肥了啊。”
袁建国:“施的啥肥?”
男人有些疑惑:“猪奋、牛奋,不就只有这些肥吗?”
袁建国这才反应过来,在这个年代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化肥,农村种地大多还是简易的农家肥。
农家肥自然是好的,但缺点就是不能针对性地给庄稼补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
所以,就算是每天都施肥,水稻能够吸收的营养还是有限。
土地里的营养不够、农家肥也没办法完全补充,再加上虫患的影响,产量自然提不上去。
看看地里的土就能知道:种着原来稻子的土颜色明显更深,而那些种了新水稻的地,已经被稻杆“掏空”了身体。
听了袁建国的一番话,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那是不是把营养补充好了,水稻就能长得好?”
这句话说起来轻巧,可仔细一品,仍旧是一件棘手的问题。
补充营养?水稻毕竟不是孩子,又该怎么给它补充营养?
这下,不用袁建国开口,村民心里也有了数:穷泥潭子里,是不能妄想养出金龙鱼的……
——
回村后,一连好几天袁建国都提不起精神来。
就算是新水稻再高产,肥力不够也是白搭,再加上难以防范的虫害……
袁建国想用自己的能力帮着村民脱贫,可真是一腔热血没处洒,想了好几天,也找不出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下一个!”
粮食站外,各个村子的人都开着拖拉机,排队等着缴粮食换钱。
袁建国扫视着其他村子拉来的粮食,有些村子比燕家庄的收成还要差,相比之下,远安村的产量还是算比较高的了。
可他并没有为远安村的高产而高兴,反而眉头缩得更紧了。
各个村子都过得这么艰难,他怎么高兴得起来?
杨远山和其他村的村民闲聊时,袁奕听了一耳朵,无非还是那几种原因:
虫子怎么都消灭不干净。
——虫患。
稻苗长不高,叶子发黄发蔫施肥也不中事。
——缺乏微量元素。
稻穗结得又大又好,就是有好多的空壳。
——品种不好。
这些问题困扰着所有靠庄稼吃饭的农民,得不到解决,地里的产量就没办法提上去。
袁奕他们中午就来排队了,一直到下午六点还没轮到他们。
入了秋,气温降得很快,中午那会还热得发汗。这不,太阳刚下山没多久,一阵风吹过来,大家伙儿就赶忙竖起了领子。
前面还有好几个村的人,看样子,还要再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轮到自己。
“这么冷的天,你说你在家学习多好?”杨远山一边说一边递给袁奕几张报纸。
那是他刚才从地上捡来的,出门穿得少,往衣服里塞几张报纸晚上能暖和点。
其他正在排队的村民也是这样做的。
袁奕分出两张塞到老爹的手里,“我爹这几天心情不好,老是晃神,我得跟着他。”
“啊?”
正在神游的袁建国这才回过神来,将那几张报纸摊开,简单折了两下后塞进了衣服里,疲累地叹了口气:“粮食产得太少,村民富不起来,我这心里愁啊!”
杨远山不会安慰人,只能再次念叨着那句话,“没啥愁的。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你们有出息了,就能带着村民们富起来。”
“考完大学,然后呢?怎么才算是有出息?”袁建国反问道。
杨远山:……
他被袁建国的话给噎住了,他连小学都才刚毕业,哪知道大学毕业后要干什么?
提起考大学,袁建国又叹了口气,脑袋里的迷茫又多了几重。
大学应该学什么专业才能对祖国有所贡献?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考大学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所以在众多道路之中挑选一个最合适的起点,也是需要慎重考量的事。
袁建国来这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祖国,为祖国的发展献一份力。
可他除了穿越者的身份外,还是远安村的村长,心里对村民的牵绊也是无法回避的。
他希望祖国越来越好,同样的,也希望村民的日子能够越来越好。
袁建国想的出神,游离的目光一直在袁奕身上那份《人民日报》的字迹上飘游。
忽然之间,他涣散的眼神重新聚焦到了报纸上的一行标题:
《著名农业科学家陆必清将任职青华大学农学系教授》
陆必清这个名字袁建国太熟悉了,哪怕不在这个世界,陆必清这三个字也是国民心中响当当的存在。
陆必清研究出了不少高产的农作物,玉米、高粱和小麦,近两年开始研究水稻,估计用不了多久也能提高水稻的亩产,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
他过去的二十多年一直投身于教育行业,直到十年前一次意外所得,才开始专注地研究粮食。
这次去学校任教,也是希望自己这些年的知识结晶能够传承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沿着他走过的路,将自己所得到的知识传承下去。
突然将袁奕身上的报纸抽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报纸上黑白的人物照片,袁建国的眼中散发出了光芒。
若是能够跟着陆必清先生学习,或许就能攻克水稻产量的问题。提高水稻的产量,不仅是对远安村的村民,对全国的农民而言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几分钟前袁建国还像是只瘪了气的皮球,这么一会功夫,他就重新振作了起来。
“你咋了?没事吧?”杨远山问道。
袁建国激动地说:“我知道我要考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了!”
他不求自己能够青出于蓝,只希望能够与陆老一起,为建设祖国最重要的农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有话要说:入v好像忘了发红包……这章留言的小天使,随机抽取发红包啦
——
[1]源自百度百科
——
其实当初开文时,就想过以袁老为原型设置一个标杆一样的角色,可能我的笔力有限,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将这个角色刻画得更好。
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一定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