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再一次受人引导,流向他该流去的方向。
事情似乎终于得以圆满解决,然而,学宪大人的眼角余光却是注意到,边上一名小厮在与差役一番交涉后,由角门悄然入了衙门。
------
------
(s:没错,诈尸了。
三本扑街,本来打算封笔,再也不写了,心中的故事却是在日夜谴责着我,让我明白自己至少还背负着一个填坑的责任,再怎么着,这本也要写完才对。
看的人是多是少也无所谓了,只为让自己心安,故事必须坚持写完!)
第141章 死道友不死贫道
儒学提举司,后衙。
现任浙江提学杨文安坐在大案后方,微微低头看着手中书信上的内容,脸上隐约可见几分阴霾。
事实上,有关赵鹏的功名一事闹出如此大的动静,虽说他不是直接责任人,但要面对的舆论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处理不好,纵容包庇罪总是跑不了的------当然他也不算太冤枉,毕竟他收受了好处,袒护赵家也是事实,只不过态度表现得还不够明显罢了。
为官多年,经验老道的杨文安自然不会放任事态恶化,他心中早有应对之策,并且目前正在进行当中。但眼下这一封书信,明显打乱了他心中的计划。
这是一封来自京师太学的书信,写信的人是现任国子监祭酒,胡季安。
国子监乃是大明朝最高等学府,祭酒自然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历任人选皆由天子亲自选定,其份量不可谓不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子监祭酒也算是杨文安的半个上司,因为各地学宪都背负着为国子监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
而此次,杭州的这场风波竟然惊动了京师国子监,且还劳动堂堂的祭酒大人亲自给他这位远在地方的学宪写亲笔书信,施加压力,这背后必然是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否则胡季安吃饱了撑的才会管这事儿!
不光如此,从书信上的内容还可得知,国子监已然在赵鹏之事上做出重要决断,免除赵鹏本次的入贡名额,并责令杭州方面另择人选,从京师国子监发来的公函此刻已然在路上------眼下虽还未到拔贡时间,但国子监与提学衙门之间,内部早已选定了人选,只是尚未公诸于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