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日已经传出了风声,他还一度后悔,若是真改了道,那靖原府慢慢兴荣起来,他们杜氏抛了在靖原府的大部分根基,岂不是愚蠢至极?
为此,他后悔不已。唯一庆幸的是,好歹在靖原府还留了点根底在。
“难怪前年修的码头大了不少,原来朝廷还有这样的打算。不过,此事既然不能在朝会上通过,那为何靖原府已经开始做准备了?”杜淳枫恍然大悟,不过接下来就更迷惑了。
“其实朝廷前年就有这样的计划,不过后来朝廷觉得若是改道,那初期花费的银子肯定不少。这途中经过的可不只是靖原府,还有其他州府。一路下来,朝廷得拨不少银子来修堤坝和码头。然而国库并不充盈,因此,朝中反对者不在少数。靖原府不大,算是试验吧!”
这是杜尘澜自己的分析,结合他留在其他大臣府上的暗探传来的消息,此事大致就是这般。
“原来如此!那此事与你大姑他们有何关系?”杜淳枫一头雾水,扯来扯去,怎么就扯到这上面去了?
“朝廷有这样的打算,因此前年对靖原府拨银也没吝啬。”杜尘澜笑了笑,也没直接回答。
“祖父可知修建堤坝和码头,主要用的是什么材料?”杜尘澜突然转头问道。
第七百零九章 着了道
杜高鹤闻言不假思索地回道:“若只是河道,那主要材料多半是淤泥,夯实了再加固。框架多用木桩固定,也算牢固,但年头不能太长,必须得隔上两年就修建一次。可若是江道,江水水流湍急,水压也不小。因此,一般会选用条石做主框架,用木桩做桩基。粘合的材料也大有讲究,倘若不牢固,便十分容易被江水冲垮。”
杜高鹤顿了顿,接着道:“条石之间都会用石锭或铁锭连接,还得用石灰、糯米、桐油等来勾缝。工序有些繁琐,但胜在牢固。怎么?你是怀疑他们偷工减料?”
他抬起双眼,看向杜尘澜,又道:“修堤坝和码头,原本就有利可图。其实偷工减料一事,无论是哪处都有可能发生。水至清则无鱼,不过不可过于贪婪。”
杜高鹤别有深意地看了杜尘澜一眼,杜尘澜天资聪慧,但老三性子实诚,只怕不会教。他怕杜尘澜阅历不丰,太过注重是非曲直,得罪了人也不知。
“我自然明白这其中道理,朝廷也是清楚的,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要是胆大妄为,从中谋取暴利,那可就不成了。这堤坝和码头建造得如何,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刘天祥当年是知府,修建码头等都是由他负责。这等工程在限定的时间内完工,还在朝中获得了赞誉,为刘天祥调回京城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