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说完后,大家一致鼓掌,表示庆贺。
随后,邓中夏拿着锣鼓又向众人宣布了演讲团的主要分工和团内规则:“我们39个人,三人或者五人或七人为一组,每一组拟好一个演讲题目,自行到北京街头选定一个地点,举着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的旗号,携带着铜锣或者鼓号,以小组为单位不定期的到北京街头巷尾去演讲。”
邓中夏顿了顿,环视一圈众人,继续道:“不过,每个小组拟定好的题目需要拿给编辑干事朱自清同学和林墨书同学先行审阅一遍,平日里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找编辑干事商量或者找我商量,都明白吗?”
众人一致齐声回答:“明白”
邓中夏点了点头,说道:“那现在大家先自由分组。”
邓中夏话音刚落,坐在林墨书旁边的向警予立即握住了林墨书的手,笑道:“墨书,我肯定是要同和森、润芝一组的,你也同我们一组吧。”
林墨书轻哼一声,仰着下巴:“那是当然,我肯定要和九儿姐姐在一组。”
赵世炎嬉皮笑脸从对面位置上凑到林墨书身边来坐着,厚着脸皮灿烂的笑着说:“我们都是北大校外成员,大家都一组吧。”
林墨书拍了拍赵世炎的脑袋,假装嫌弃道:“过去点,你想把我挤死,然后你来做编辑干事?”
赵世炎故意又往林墨书身旁挤了挤,晃着脑袋挑着眉尖,洋洋得意道:“我就不”
林墨书邀请坐在她正对面在默默思考着问题的朱自清,她想,这个书呆子大抵又在想怎么写诗,她喊道:“朱自清同学,你也加入我们组吧?”
朱自清愣愣的抬起头,轻轻点了点下巴,懵懂的应声道:“哦,好的。”
蔡和森数了数小组人数:“一、二、三、四、五、六,我们已经有六个人了,还差一个人。”蔡和森笑着看向站在最前面等待分组结果的邓中夏,风趣的玩笑道:“中夏,我们组里只有朱自清同学是北大学生,你这个总干事不如加入我们这个北大校外成员组吧,这样我们大家进出北大做事也方便一点。”
邓中夏开朗一笑:“行,我加入你们组。”
随后郭钦光、谭平山、刘仁静、和另外两个北大同学为五人小组,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康白情等新潮社组成员成了七人小组,许德珩、黄日葵等国民社成员组成了五人小组,剩下的其他北大同学,大部分组成了三人组或是五人组。
分组完成后,大家从第二阅览室里散去,各自回教室或者回宿舍以小组为单位拟定演讲题目,他们这个七人小组因为大部分都是北大校外成员,所以都留在了第二阅览室内商讨。
邓中夏问:“我们第一次上街头演讲的题目,你们都有什么想法吗?”
赵世炎道:“我觉得我们第一次演讲应当从改良家庭观念着手,譬如不应让女子裹小脚,虽说辛亥革命以后,已然下令禁止裹脚,可仍旧有些顽固旧思想的父母在强迫自己的女儿裹脚。再譬如包办婚姻,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家庭观念仍然是封建的落后的。”
邓中夏听了,点了点头,看向其他人又问:“你们觉得世炎同学的提议怎么样?”
林墨书想了想,她道:“我觉得不错。”
毛润芝沉吟良久,他道:“我也觉得不错,不过,我觉得这个适合放到后面的演讲中去,我们第一次演讲,应当从我们自身入手,向群众们展现我们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面貌。”
蔡和森点着头,觉得挺有新意,他好奇道:“润芝,你细说说。”
毛润芝道:“我记得陈仲甫先生曾经说过,当代中国青年应有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我觉得还应该再加上一条。”
邓中夏问:“什么?”
毛润芝铿锵有力道:“健壮的,而非体弱的。”他说完,看了一眼众人,继续补充道:“自古以来,人们总觉得书生就该是文弱的,形容书生大多是文弱书生,白面书生,把读书人看作是弱不禁风的白面粉,为什么定要区分文状元武状元呢?我们不该是文武双全吗?既要有读书的脑子也该有强壮的身体。我们读书人该发展自己的身体,民众该发展知识,是互相学习的事。”
朱自清听得津津有味,他不禁用力的鼓掌叫好道:“润芝同学说的太好了,我们向平民补习知识,唤起他们的自觉心,相对应的,除了知识上的教育,更应该有身体上唤醒。”
蔡和森忽而想起了什么,道:“润芝前年还在湖南长沙时以二十八画生作笔名,写了一篇《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上发表过。他里面还写了自己研究的体操,我们湖南同学都称是‘毛式六段操’,我觉得,不如就从润芝这篇《体育之研究》入手,从陈仲甫说的青年六点再加上润芝补充的一点结合成中国青年面貌七点向平民们演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