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拾玖

林墨书问:“那《每周评论》编辑部是不是以后不能放在北大了?”

“从明天起就要挪回家了。”陈仲甫说,过了一会儿,他笑道:“这样你就可以睡懒觉,不必那么早起跟着我去北大里上班了。”

林墨书叹了口气,转身从书房里走了出来,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门口惆怅的望着天空。

三十一日清晨,林墨书早早就起了床,来到补树书屋陪着周树人一起到车站送周作人回绍兴。

临行前,周作人再次交代林墨书说:“可别忘了我交代你的任务,看着我哥让他少吃糖,去看牙医。”

同天,北大的《北京大学日刊》第346号刊出布告:“学生张厚载屡次通信于京沪各报,传播无根据之谣言,损坏本校名誉。依大学规程第六章第四十六条第一项,令其退学。”

这是蔡元培对张厚载损坏本校名誉做出的举措和回应,他总要给北大的师生们一个交代,同时也是给了一个警示。

国有国律,家有家法,校有校规。任何人,都要遵守。

真是可惜,张厚载今年大四,还有几个月就能从北大毕业了,偏偏这个时候被退学。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后来,小道消息传出,爱才如命的蔡元培,最终还不忍张厚载就此因为被北大退学而前途无望,他私底下给北洋大学写了信,为张厚载办理了去北洋大学的转学手续,并允许他在北大毕业。

林墨书听到邓中夏说时,她站在桥上,望着湖水,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并未多做评价。

人这一生,孰能无过,谁都不是圣人。给犯了错,醒悟回头的学生一线生机,这是学校人性化的管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得饶人处且饶人。亦是蔡元培身为人师该教会学生的道理。

北大的主心骨,是蔡元培。正如,新文化的主心骨,是陈仲甫。

作者有话要说:注:

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七日,雨雪,无事。摘自《鲁迅日记》。

关于鲁迅先生的牙疼,推荐大家看他的文章《从胡须说到牙齿》,鲁迅先生的牙可有太多故事了。

1919年3月26日夜晚,蔡元培同北大另外两位教授沈尹默和马叔伦在汤尔和的家里秘密开会,会议主题是讨论陈仲甫的问题。4月8日,蔡元培在北大教职员会议上正式宣布组织文理科教务处,以教务长代替学长制,马寅初被推选为第一任主任。

据说这场会议,就是变相的辞退了陈仲甫除了文科学长以及教授的所有职务,陈仲甫实际上从1919年3月底就不在北大任教了。

(为了更好的写五四的剧情,本文写陈仲甫继续担任北大教授,直至他后来在北京散发传单被抓捕再释放后决定回上海建党起,才离开北大。)

一九一九年,三月三十一日晴,黎明二弟前往门驿。摘自《鲁迅日记》。

周作人时间线疏理:3月31日周作人从北京启程回绍兴,4月18日带着妻儿去日本探亲,5月中旬才返回北京。(五四运动前期,周作人不在北京。)

1919年3月31日,《北京大学日刊》第346号刊出布告:“学生张厚载屡次通信于京沪各报,传播无根据之谣言,损坏本校名誉。依大学规程第六章第四十六条第一项,令其退学。”

爱才如命的蔡元培不忍张厚载就此前途无望,为张厚载办理了去北洋大学的转学手续,并允许他在北大毕业。

关于张厚载: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我的中国旧戏观》、《布景与旧戏》、《余之所望与恐惧》、《致陈/独/秀》等文,以坚守本土戏剧为信念,赞同戏剧改良,但反对违背戏剧艺术规律、丧失民族戏剧特征的改良,从而形成了他的戏剧改良观。1928年转天津银行工作,兼任《商报》、《大公报》副刊编辑,投师名伶张荣奎门下求艺,因擅演赵云而名噪一时。1935年创办《维纳丝》戏剧电影半月刊杂志。1948年病归上海。有《听歌想影录》、《歌舞春秋》、《京戏发展略史》等著作行世。(摘自百度百科)

守旧派其实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其实会发现,无论是搞新文学还是搞旧文学的这些民国大师们,都是在以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方式爱中国。一方觉得中国要发展新路子,一方是觉得传统文化的根不能斩断,其实都有道理。(当然,某位姓胡的先生,他的思想和立场就复杂了,哈哈哈。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我就不表态了,只能说人性都是复杂,不能一言定论。如果必要时,我只能申请让黄侃先生出战。)

(我的天,我终于写完了“新旧博弈”篇章,我居然写了22章!!!我本来以为最多14章以内搞定的,结果!!!写最后4章的时候,我一度停笔,不知该如何往下写!我一度自我怀疑,我的笔头怎么这么烂!我到底在写啥!我写的不好,请原谅!关于新旧思想到底是怎么博弈的请你们看《觉醒年代》!我的写文角度是林墨书的视角,比较狭窄,不能把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在博弈之中所做的事写的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