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书没理他,转头看向了邓中夏问:“今天平民教育演讲团会议的主题内容是什么?”
邓中夏说:“今天守常先生和仲甫先生还有蔡校长给我们平民教育演讲团开了会,说他们几位先生正准备成立一个工读互助社,叫我们平民教育演讲团的学生们也积极参加,说是在互助的原则下,工学结合,以公养学,锻炼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意志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每天在课余时间工作四个小时,可以去摆书摊、做手工品售卖等工作,所得费用统一交公,再平均分配,用作大家的生活费,我们正在这里讨论要不要参加呢?”
林墨书道:“在学生中成立工读互助团早在二月初时,先生们在开编委会时就提过几句,只不过后来因为新旧文学之争,这才按下没提。”
赵世炎问:“我肯定是要参加的,墨书,你要参加么?”
邓中夏含笑道:“你不说,墨书同我们也知道你一定会参加,谁不知道,辜鸿铭是蔡元培主义者,你赵世炎是李守常主义者。”
赵世炎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尖,憨傻的笑了几声,抬起了下巴道:“难道你们不参加么?”
几人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准备逗赵世炎玩,纷纷转过头别过脸去,故意不回应赵世炎,蔡和森更是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吹起了口哨。
赵世炎急了,他腾的一下笔直的站了起来:“难道你们真的不参加?”
向警予不忍再逗他玩,拉着他的胳膊叫他坐下来,对他说:“参加,我们怎么会不参加呢,我们校外小组第一次演讲的主题不是《当代中国青年》么,我觉得这工读互助团啊就非常契合《当代中国青年》的主题,工学结合,以公养学,既可以培养我们的团结互助精神,也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这不正是当代中国青年需要的么?”
林墨书轻轻鼓起了手掌,朝着向警予竖起了大拇指,佩服道:“九儿姐姐说的好,完美的发扬了润芝同学留下的当代中国青年之思想。”说着,林墨书停顿了一下,她看了一眼蔡和森后,忙转过头朝赵世炎眨了眨眼睛,对向警予轻笑道:“我竟瞧不出来,你是毛润芝主义者?”
赵世炎心领神会的接过林墨书的话头:“你这就不懂了吧,她是蔡和森主义者。”
向警予瞬间慌了心神,站起来,咬着下嘴唇直跺脚,指着林墨书和赵世炎大声的喊着他们的名字:“林墨书,赵世炎。”
林墨书忙一溜烟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跑到凉亭外,朝向警予吐了吐舌头:“是赵琴生说的,和我可没关系,我可没说你同蔡和森同学要好。”
向警予眸光冷冷,说时迟那时快,在赵世炎正欲逃跑之际,揪住了赵世炎的耳朵。
赵世炎一壁护着耳朵,一壁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望着林墨书,他指着林墨书,被气的哭笑不得:“林墨书,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都占了。”
林墨书耸耸肩膀,她朝他们摆手说道:“不同你们讲了,我先去找诸位先生去了,对了,”林墨书看向了邓中夏:“仲澥哥,我要同你请假,最近几天我要监管周树人先生治牙,平民教育演讲团的活动我就不参加了。”
赵世炎揉着耳朵,问道:“那工读互助团你也不参加了?”
林墨书说:“我与你们不同,我本来就在工作了呀,每天还不止只工作四个小时,我要是参加得先找个学上,把自己先变成学生。”
作者有话要说:注:
4月1日晴,牙痛,就陈顺龙医生诊治。——摘自《鲁迅日记》。
(鲁迅先生的日记,每一天所做之事,我并未完全摘录完整,譬如某朋友来作客或者寄信来,或者先生去某朋友家或是同谁去饭馆吃饭,再譬如寄了什么杂志书信出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翻阅《鲁迅日记》,先生私下生活很可爱,日记记得零碎又真诚。先生也很有爱心,还时常给孤儿院捐款。也挂念家人,时常把思想进步的杂志,譬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寄回绍兴老家给三弟周建人先生看。)
陈顺龙:生于1869年,台湾人,祖籍福建,牙科医生,在北京开有陈顺龙牙医馆,很有名气,也是较早将西医带进了北京城的人。曾为慈禧太后和梅兰芳、鲁迅等人治过牙。
冷知识补充:林海音1897年出版的《家在书坊边》里有一张合影,是林海音父亲曾在家里召开台湾同乡会时,十二位“番薯人”的合影,里面就有陈顺龙。(番薯人是老辈台湾同胞的自称。)据说林海音的父亲也找陈顺龙看过牙。
题外话:真心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对了解老北京城很有帮助,里面的秀贞和宋妈的故事,印象深刻。类似的,我还推荐琦君的《细雨青灯似少年:琦君江南忆梦》。一个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一个写活了忆江南的“细雨青灯”。
工读互助团:1919年2月由陈仲甫、李守常、蔡元培等人支持发起并成立,在互助的原则下,工学结合,以工养学。团员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主,后来逐渐发展高等师范学生、法文专学馆学生等,一边在各校听课,一边每天打四个小时工,譬如印刷、制作小工艺品、贩卖新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