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纪蕴其实并不在意乡试,考取秀才后,只在县学里挂了个附生的名,就开始外出游历了。
因为只要有了秀才头衔,就有了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这会让纪蕴在行走江湖时显得高人一等。
就在安大公子在国子监埋头苦读的时候,纪蕴带着青陌儿和青辞远两个,在大唐境内四处游历,增广见闻,开阔眼界。
在拜访宿儒名士,高僧大德的同时,纪蕴也向著名的江湖世家,武学宗门,地方豪强等投帖拜见。
纪蕴通常不会打出以武会友的旗号,只以后生晚辈的身份慕名拜访。这些世家宗门豪强的掌门人当家人往往不会轻易接见一个寂寂无名的后生小子,就算接见了,神情也十分倨傲敷衍。
纪蕴则十分谦恭斯文,一点没有脾气。不管拜见成不成,纪蕴都会跟他们门下的弟子们攀交一番,从这些门人弟子和下人的口中,了解江湖各家各派的大致情况,和江湖上的整体情况。
纪蕴便以这种温文迂回的方式,一步一步接近了解那个神秘莫测而又腥风血雨的江湖。
纪蕴不确定他要不要返回江湖,方阁老说了,让他自己抉择。
如果纪蕴选择放弃灭门之仇,方阁老会安排纪蕴像普通官宦人家的子弟那样,科举入仕,迎娶贵女,从此宦海沉浮,远离江湖。
如果纪蕴选择返回江湖,方阁老并不会阻止,灭门之仇,不共戴天,纪蕴想杀回去,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方阁老对纪蕴手上即将沾染的鲜血,他让纪蕴发下毒誓一定做到:一,士君子以直报怨;二,得饶人处且饶人;三,不滥杀无辜。
这三条毒誓的次序非常有讲究。方阁老要让纪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记住,他是一个深受孔孟之道儒家学说薰陶的“士君子”,不是那等不识字的草莽汉子,就算是复仇,行事也要符合士君子的行为规范,手上能不沾血,就不要沾血,把凶杀案交给官府处理。
其次,士君子心胸要开阔,能放下的要放下,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
最后,对于不能宽恕又无法绳之以法的仇人凶手,也要做到不迁怒,不诛连,不斩草除根。
尤其最后一点,绝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士君子立世存身的根本,否则,就不配称之为士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