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无事,就见几个跳胡旋舞的教坊司乐伎垂头丧气地跑进了他们化妆的偏殿,一边哭着,一边换下舞衣。安然便上去问怎么回事。
原来,这几个跳胡旋舞的乐伎正在献舞,就被高坐客位的那克使节叫停了,说她们跳得不好,他亲自下场,跟乐伎们一一对舞,没一个乐伎跟着上番突使节的舞步节奏,便都败下阵来。
最后乐伎献舞变成了那克使节的独舞,他热烈奔放的舞姿,刚劲快速的飞旋,赢得了满堂喝采,这也成了大唐跟番突结盟友好的一段佳话。
不过那几个斗舞败落,丢了大唐颜面的乐伎回到教坊司,狠挨了一顿训诫惩罚。
安然心头,对这种从西域流传过来的,没有什么技巧的胡旋舞,并不如何看重,少于研究,更没有练过。这是安然第一次听说胡旋舞还有斗舞一说,这不由得引起了安然的兴趣。
晚上回家,安然只是问了凌肆一句,凌肆立即来了兴趣,当下就给安然跳了一段,安然看凌肆跳胡旋的样子特别嗨,似乎特别喜欢跳这个舞蹈。
后来安然去教坊司向胡旋舞伎请教了一通胡旋舞的常识。
胡旋舞确实是从西域那边流传过来的,随着西域商贩北上南下,胡旋舞不光是在大唐,大唐北方,西南方的相邻各国,也都相继流传开来。这个舞蹈因是从西域流传过来的,其中又有什么多旋身动作,故名胡旋。
胡旋舞可独舞,对舞,多人舞等等,曲子节奏明快,节点分明。舞蹈有多个相对固定的动作和舞步。
正因为舞蹈有这些相对固定的动作和舞步,使得很多不会舞蹈的人,稍加练习就能学会,这也是胡旋舞能够流传开来,风靡一时的原因。
当然,大唐的士绅们是不会把胡旋舞拿来表演的,就在一些聚会上大家一起跳一跳,做为一种雅趣,图个一乐。
胡旋舞传到番突,草原民族本来就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再加上草原民族又不存在什么轻贱舞者的观点,也没有专门的乐伎这种职业,经常是上上下下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胡旋舞在草原民族那边更是一种人人都会的舞蹈,不然就没法跟族人同乐。
安然看了乐伎们展示的胡旋舞,就觉得这个胡旋舞有点像是古代的一种国标舞。
不管是胡旋舞,还是国标舞,都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就是供一般的民众跟周围的人同舞同乐,主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情感,会跳就行了,相当于一种交谊舞。高层次就要求掌握高深的舞蹈技巧,可以进行专业表演,胡旋舞可以斗舞,国标舞可以竞技。
像那个番突那克使节能够用胡旋舞斗败教坊司里专门进行胡旋舞表演的乐伎,说明他绝对是个胡旋舞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