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第83章

“这就是个反面例子”,杜建国并不是个极爱面子的人,毫无被打脸的窘迫,反倒认真给两个学生分析。

“之前写的那么好,附注写的宛如一颗老鼠屎”,他指着电脑屏幕振振有词,“你们可不要学这个邵萍!”

“那杜老师”,马博宇偷偷瞄了一眼杜建国,大胆说道,“这样的项目申请书还能过吗?”

这个问题……难住了杜建国。

你要说她写的不好吧,可没这段附注,比自己以往见过的很多项目书都强。

可你要说写的好吧,偏偏有一段狗屎附注。

杜建国皱着眉头,为难地摆摆手,“先等等看,这个邵萍申请的是光源的研究,是光刻机中最主要的部分,竞争对手多的很”。

杜建国甚至敢肯定,“这个邵萍希望不大了”。

但凡有写的比她好,可行性比她高的,头顶上的帽子比她高比她大,那邵萍估计是没希望了。

而全华夏,大佬多的是。就说他的同事高宏业,同为院士弟子,也在光源项目。

杜建国盯着马博宇、宋瑞,郑重强调,“原本对方接不了大课题,还有可能承接光源的子课题,但附注一写,基本无望”。

“所以你们小年轻啊,做人要稳重一点,不要老想着什么搏出位!搞新意!”

马博宇憋着笑,差点把脸给憋红了。

就宋瑞这个愣头青,直挺挺地冲出一句,“杜老师,我刚刚搜了搜,邵萍今年五十几了”。

喋喋不休的杜建国戛然而止。

“那就更该教育了!”

杜建国猛地提高了音量,“光长年纪,不长心眼!”

“行了行了”,杜建国骂了两句,摆摆手,“今儿还要去参加大组会呢!”。

杜建国带上两学生去了会议室。

他作为院士何正平项目组里的小导师,大组会的时候是必须在场的。

今天是大组会,与会的有二十二人,一进去,杜建国就发现自己来迟了,因为台底下坐的满满当当。

“呦,老杜,你来迟了”,同为小导的高宏业拍拍身边的位子,示意何建国赶紧过来坐下。

“建国来了啊!”

年近七十高龄的院士何正平跟杜建国打招呼。

杜建国笑道,“何老师,您回来了啊!”

何正平刚开完学术会议回来。

“哎对”,他点点头,“你赶紧带学生坐下”。

人一到,组会就开始了。

何正平手下有四个小导,除了刚进来的杜建国带的学生还不多,其他的基本都一带带六七个。

这些小导们带学生就像小项目组,此刻学生们正一个个上去,在讲近期这段时间的课题成果、文献阅读等情况。

何正平会把控并指点学生进度,分配任务。

等到第一组的小组学生讲完,已经足足一个小时过去了。

何正平作为微电子专业的院士,最开始是搞集成电路设计,跟光刻机没啥太大的关系。

但光刻机作为越来越热门的项目,又跟芯片这一行息息相关,国家相当重视的情况下,何正平在五年前和企业合作,主研了“良峰”光刻机。

他项目组里,其中一个小组的方向是芯片设计,其余的三个是镀膜材料、光源、双工件台系统。

杜建国是搞双工件台系统的,刚才跟他打招呼的高宏业就是主做光源的。

此刻,高宏业手底下的博二学生吕波,正站在台上讲他的课题,是关于极紫外光源的一些设想。

“你先等等”,何正平向下挥挥手。

吕波愣了愣,噤声不语。

“宏业啊,你们想申请极紫外的专项计划,这个我知道。但目前为止,我并不是很看好这个”。

“为什么?”

高宏业下意识就皱着眉,“咱们组本来就有做光源的基础,之前一直在做深紫外,现在转向极紫外也是正常的呀!”

“是”,何正平慈祥的笑笑,“但是国外突然宣布要做这个,这基本意味着他们已经快把极紫外这个项目完成了”。

高宏业无奈叹气,“老师,这也没办法”。

就算只能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吃灰,那你也得奋力追赶啊!总不能停在原地不动弹吧!

“我没有说不做极紫外,国家制定了专项计划就是为了追赶国外进度,防止技术垄断”。

何正平笑着强调,“我的意思是除了极紫外,咱们是不是还可以考虑考虑别的光源呢?”

别的光源?

高宏业还没怎么样呢,杜建国就脑子一凛。

他轻声试探着说道,“老师,您是指sp、s□□b这两种光源吗?”

何正平愣了愣神。

奇怪了,杜建国也不是研究这个的呀。他是搞双工件台的,怎么会知道光源?

“建国,你怎么知道?”

杜建国苦笑,“我今天收到了一篇项目计划申请书,s大的邵萍写的”。

“邵萍?”

何正平反问,“是那个做出了28nm光刻机的邵萍吗?”

何建国傻眼。

卧槽!还有这事?

也是,景明突破的是镜头系统,不是双工件台系统,杜建国没听过景明是很正常的。

杜建国想不通了,“可那个邵萍不是副教授吗?”

如果突破了28nm的光刻机都不能拿一个教授的话,那z省的教育中心也太坑爹了。

何正平只好笑着给他解惑,“那台光刻机之所以能到28nm,是因为物镜系统获得了巨大的改进”。

“而改进它的不是邵萍,是一个叫景明的学生”。

这是何正平在做的项目,他当然对这个项目里的前沿进展了然于心。

何正平难免赞叹,“现在的年轻人啊!厉害的那是真厉害!”

“哦对了,你记得把这份项目计划书发给我看看”。

何正平说完,杜建国有点为难,“老师,其实那份申请书里提到sp、s□□b这两种光源的,仅仅只是在末尾的附注部分,总共也就几句话而已”。

“几句话?”

杜建国点点头,补充道,“就是说希望国家能够一同开展sp、s□□b、极紫外三种光源的研究,别的就没了”。

何正平就笑,“那这申请书肯定不是邵萍写的”。

杜建国呆愣愣的问,“为什么?”

“敢写这种话呢,要么是胡闹,要么是对自己的眼光有极大的自信”。

“如果前面的申请书主体部分写的很好,那就不是胡闹,而是真的相信自己的眼光,真诚建议国家这么做”。

何正平笑起来,“邵萍要是有这种卓越的眼光,对科研的敏锐嗅觉,就不会只停留在副教授上了”。

有时候,一个好的科研idea比许多重复性实验更重要。

因为前者是有创新意义的,后者是一个苦逼的科研民工。

“那老师”,高宏业终于憋不住了,“为什么您要我们研发sp、s□□b这两种光源?”

“我可没这么说”,何正平并不严肃,还挺平易近人的。

他还开玩笑,“我本来只打算说s□□b的,也不知道那个邵萍手底下的学生为什么要说sp?”

“可能是搞错了吧,觉得说两种比较保险”,杜建国琢磨了一下。

他真不是拍马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