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第111章

“沙漠昼夜温差大,到了晚上能冻死个人”,于嘉抖开毯子,自己也披上了。

车辆一路行驶,又过了两个小时,终于到了昌兰基地。

景明是看不见的,他自然不知道昌兰就建在距离罗布泊约三百公里的地方。

一面是高达百余米的沙丘,一面是死亡罗布泊,另一面是大片大片死去的胡杨林。

没有水源,沙丘随时随地都会流动,昼夜温差巨大,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时至今日都是无人区。

“冯总师,我把景明带来了”,于嘉带着景明走进了昌兰的小楼里。

能在死亡罗布泊附近建起的小楼,相当简陋。即使是该项目的总设计师,也只能分配到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办公间而已。

“来了啊!”

冯康乐搁下笔,托了托眼睛,抬起头,四十来岁的年纪,看着有些显老,头发有点长,穿着件夹克,但整洁干净。

“你就是景明啊?”

冯康乐眯起眼睛看了两眼。

嚯,这个年轻人长得是真好。气质清润,风度翩翩啊!

那双眼睛,像两丸黑水银,乌溜溜,清湛湛的。

他一个大老爷们看着都喜欢。

“小同志啊!你坐你坐!”

冯康乐热情地招呼他坐下。

“那行,总师,我先出去了”,于嘉打了声招呼就走了。

“您好,我是景明”,景明乖巧的坐下来。

冯康乐起身,拿着搪瓷缸子给他倒了杯水,“没茶叶,就白开水,你别嫌弃,咱们这儿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了点,但到手的工资高啊!”

他生怕景明觉得这里太苦,想跑。

“我知道”,景明点点头,他不想说废话。

谢半珩还在等他呢!

“我具体的工作到底是做什么?”

好!工作热情很饱满啊!

冯康乐笑呵呵地坐下来,“你还不知道我们这个项目是做什么的吧?”

他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气问景明,“可控核聚变,听过没?”

景明一愣,终于明白为什么要来找他了。

“对,就是你想的那样!”

冯康乐解释道,“首先,可控核聚变,本质上是在研究等离子体,而你近期在研究的sp光刻机光源也是等离子体。”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你近期在研究的东西过渡过来,非常顺畅地衔接上,毫无障碍”。

“这也就是我们找你的最重要原因,搞明白等离子体聚变时,微观状态下的运行机理、流体力学特性或者磁场相互作用”。

这些东西太复杂了,迫切的需要招收卓越的天才来做。

而景明,能够在四年内,从无到有建立sp光刻机,研究的又是跟可控核聚变相似的等离子体。

不找他找谁?

“此外,你的数学、物理相当好,这说明你的底子很扎实,我们急需优秀的数学人才”。

说到这里,冯康乐叹了口气,“我们一直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材料,但新型材料那么多种,宛如大海捞针”。

景明问道,“所以你们试图用通过数学来选择第一壁的材料?”

“对”,冯康乐点点头,“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所以我们希望能有非常优秀的数学工作者加入,或许可以通过某些数学方法,帮助我们缩小材料范围”。

可这样的人太少了。

数学本来就是天才的领域,这个天才还得是万中无一的那一种,才有可能通过海量的数据,或者某个式子,帮助他们寻找到第一壁的材料。

哪怕仅仅只是缩小范围也行啊!

景明拿过阿贝尔奖,直接证明了他在数学上的实力,会被调过来一点也不稀奇。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冯康乐感叹不已,“我虽然没看过你sp光刻机的设计图纸,但据说每一个部件的设计方案,基本都有你的参与”。

“这就说明,你的工程实践能力很强”。

“你要知道,我们核聚变的偏滤器、中心螺线管等等,这些设计既需要有理论知识,又需要丰厚的工程实际经验”。

冯康乐认认真真地说。

“你看,你目前的研究领域和可控核聚变相关,你数学物理都很好,又有相当卓越的工程经验”。

不找你找谁?

他说着说着,忍不住赞叹道,

“你是我见过年轻人里最厉害的一个,年仅二十岁就这么优秀了,前途无量啊!”

“所以……”,冯康乐笑起来,“你有没有兴趣去第一小组,哦也就是研究等离子体的小组,当一个小组长?”

景明点点头,直接问道,“实验室在哪里?”

这会儿已经晚上六点了,他眼睛清凌凌的,精神百倍,看上去一点儿也不饿不困。

“这样吧,我先带你去吃饭,然后你熟悉一下实验室,旅途劳顿,今晚好好睡一觉,明儿一早起来开始工作”。

“好”,景明点点头。

两人出了办公室,冯康乐就给他介绍办公小楼、宿舍、地下的实验室,还有外面昌盛的马兰花,枯死的胡杨林,沙漠里难寻的水源、隔壁驻扎的部队……

“走,去食堂!”

冯康乐大踏步往前走,“新人来,食堂肯定做红烧肉了!”

食堂不大,坐得满满当当。大家有的穿着常服,有的还穿着实验服。

有些人叽里咕噜地说话解压,有些人闷声不吭地坐在角落里写自己的东西。

“今天来新人了!!”

枯燥的研究生活里,入目不是黄沙就是黄沙,待久了,人都要抑郁。

这时候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新鲜事。

苏童嘹亮的一嗓子,把食堂里的大家伙儿喊得,纷纷往外看。

“哪儿哪儿呢?”

“那个,卧槽!好帅啊!”

“我们基地来了个大帅哥!”

“来新人了,是不是可以加餐?”

冯康乐带着景明,一进食堂就被一百多双眼睛盯着看。

“来新人了,大家鼓掌欢迎!”

热烈的掌声响起,如雷声鸣动。

景明站在食堂的打餐窗口前,穿着基地配发的长袖,整个人像一株小白杨,挺拔俊秀,却又不失温润。

他生得实在太好,坐在凳子上,男男女女都在看他。有好几个脸皮薄的,已经面带红晕,霞飞双颊了。

“大家好,我是景明,是新来的研究员”。

“你好你好”。

“欢迎加入昌兰基地!”

“来来来,景明,每次新人来,食堂都要做特色菜,马兰煮红烧肉,你快尝尝,可好吃了!”

景明融入很顺利,这里的气氛相当的友好。

也是,愿意孤身一人来到这里的人,全是怀揣着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的理想来的。

这里,有一百三十四名科研工作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情。

但他们都到了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扎根奋斗。

可以说,聚集在这里的,都是爱国主义者、理想主义者。

他们热忱、纯粹、蓬勃向上。

夜里,景明躺在宿舍床上。

这宿舍很小,像格子间。

因为基地建的太大,未免引人注目。于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分配到的基本只有小小的六七平米。

一张床,床外安个折叠的小桌子供人写东西,这就是房间里全部的家具了。

一到晚上,狂风裹挟着黄沙,砰砰砰地敲击玻璃,漫天的尘土,恨不得从窗户缝里挤进来。

景明下意识取出降噪耳机带上,然后闭上眼,躺在床上,试图入睡。

片刻之后,他又轻轻地睁开眼。

睡不着……想谢半珩了。

可他答应过,不想他的,要把所有想他的时间都拿来工作,争取早早回去。

景明起身,反正也睡不着了,还是把冯总师安排下来的资料先看完吧。

好歹也要了解他们的进度到哪儿了。

第二天一大早,景明仅仅只睡了四个小时,就急匆匆走向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