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页

第二天一大早, 消息最灵通的鹿子就告诉了我两个消息:

一个是研二年级的答辩日期终于完全定了下来——之前一直只给了一个可能的范围,现在老师终于彻底定好了时间。比原计划要早两天,从新年晚会后一天挪到了新年晚会之前。另一个消息与第一个消息相关,引发的关注度比第一个要大多了:

今年的研二答辩将会有数名外校老师过来共同担任评审, 且绝对都是文艺学领域数一数二的顶尖学者, 不存在凑数一说。

这就太意外了。

跨校答辩是博士答辩标配。理论上来说, 研究生答辩也是可以跨校答辩的,但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由于比较麻烦,所以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最多就是有外校老师刚好到附近出差, 顺便来看看老朋友式地参与一下。至于博士生开题答辩会,更是几乎没有的。

真要说起来,听说以前二老都在的时候, 不管研究生答辩还是博士答辩, bn大文艺所从来都是热热闹闹的, 那时对于文艺学领域来说, 能从bn大毕业的未来路都很好走,因为含金量实在太高了,相当于是得到了全国顶级学者的背书。不过现在, 人走茶凉,bn大的答辩规模也逐渐缩水。博士生答辩还好,研究生答辩就不消了。

但是今年却把各路豪杰全部都重新请了过来。他们都说, 好几个还相当不好请,比如沪上那边的李老师,人家本来都在国外了,因为这个答辩, 特意提前赶回来,光差旅费都不知道要补对方多少。

“所以啊,今年这个开题,咱们是肯定得去看了——含金量也太高了!这要是在答辩上面技惊四座,以后要是考博或者写推荐信什么的都好说啊。”鹿子感叹道。

我点点头,想起了那天的年教授。

也不知道年教授卖了多少面子和人情。这些人,只有他才能请得动吧。

也只有这样,让开题答辩会尽量囊括不同的声音,让那些和文艺所完全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来参与答辩,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整个答辩会的公信度吧。而参加了、旁观了这场答辩会的同学们,才会真正无话可说。

当然,这也不是万无一失的,至少我就已经想出了一种杠精质疑方式——说不定其他学校的老师是为了让樊殊的爸爸以后能去他们学校投资,所以才给樊殊说的好话呢?说不定樊殊的爸爸早就收买好了所有的老师,弄得动静这么大,也只是为了给儿子造势呢?

跟杠精是说不清楚话的。年教授已经尽力了。

所以我也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在开题会的前一天,所里公开了这次参加开题答辩的所有报告的df版。

这也是惯例了,毕竟开题答辩会有现场提问环节,开题报告又挺长挺专业的,不提前看看怎么提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