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笙维持着低头的姿势,目光只盯着自己的碗筷,没有作声。
蜀孑见他没直接拒绝,趁热打铁又添一把火:“而且我这人什么德行你知道的,不算坏吧?也……够仗义吧?更不是个爱背后鼓捣是非的吧?你有不痛快就放心大胆的与我说,我绝不跟第二个人提起,保证——”
“我只是有些想家了。”
易笙突然开口,声音特别轻。
有些出乎意料,但蜀孑又觉得这是冥冥之中。想他们这一路相识共处,谁都没倾吐过自己的过去,蜀孑是无过去可说,可易笙却是轻易不敢说。
“我背着傀儡行过千山,这些年里除了它,我不曾拥有任何,早已习惯了漂泊。”易笙静静地坐着,碗里的汤匙在他手上缓慢打转,一碗汤已经放凉。
“十二年。走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会离家整整十二年。”易笙抬起头,眸子里映照的烛光微微亮,像四下无垠的黑暗里唯一的两束光点,看得蜀孑有些出神。
“那你……”蜀孑喉结滚动,轻轻咽了一下:“你为什么要离家呢?是……因为家里穷,才出来卖艺的?”
易笙牵了牵嘴角,像是在笑,自语般道:“我家里很好。书香门楣,世代翰林。”
蜀孑没在人间历练过什么好命数,但“书香门楣,世代翰林”八个字他懂,可见易笙是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富贵人家。他眨巴了两下眼睛,有些诧异:“那你出身很好啊,怎么就出来卖艺了?”
易笙没说话,拾起筷子给蜀孑夹了块豆腐,停了停,方道:“我本性叛逆,辜负了父母双亲。家人视我如珍宝,我却抛家舍业,为一己之私一走了之。”
时间倒回到十二年前。
禹都最有名望的世家有两个,一个方家,一个易府。方家老爷官拜朝廷二品大将,易府曾出过三代太师,虽然到这一辈渐渐式微远离朝堂,但族中光耀仍在,也不乏晚生后辈奋发进取,意欲再创家族鼎兴。
易笙生在易府嫡系一脉,是当家老爷正房嫡妻的三子,也是家里最小的晚辈,从小喜文弄墨,多得栽培,被寄予厚望,将来是要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与他几个哥哥一样,承载着家族的荣耀,肩负着门楣的辉煌。
小时后的易笙十分聪明,是邻里乡亲交口夸赞的神童。他三岁启蒙,五岁读史,八岁上下已经能与父亲对策,十二岁时陪母亲送大哥参加会试,试后易家老大将题目誊抄与他,他竟能答得有模有样,让先生都自愧不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童,却在十五岁那年经由一桩小小插曲,彻底改写了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