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儿太热了,人就是容易中暑。”有人拿着扇子在边上给她扇风。她又闻到了烈日下尘土的气息,和人群中熟悉的汗味。
尘世的气味,从未如此温暖,如此令她着迷。她翻身要坐起来,边上伸过来一只手按住她的肩膀,一个老婆婆的声音响起来:“公子,莫要急着起身,再躺一躺……”
她睁眼一看,一个小男孩儿正捧着竹筒,蹲在她脚边。见她醒来,又害羞地挪开了眼睛。正是中午时分柳树下的那对婆孙。
这是一间不大的神庙。她四顾一番,发现自己正躺在神像脚下,周围还铺着若干草席,躺着些昏睡不醒的人。军中大夫们拿着药和湿布巾进进出出,时不时有人喊“大夫,这边醒了”“水没有了,去井里取一点来……”“那边的抬进来”——
一处被辟作中暑之人临时救治点的神庙。
“不碍事,多谢婆婆,”曾弋支撑着坐起身,对照顾她的老婆婆行礼道,“有劳您了。”
老婆婆露出质朴笑容,脸上皱纹中都是局促。“公子不要客气,”她朝那小男孩招招手,“阿难,拿水来。”
名唤阿难的小孩儿将手中竹筒递过来,依然垂头害羞地不敢看她。她接过竹筒,将其中甘冽的井水一饮而尽,这才感觉昏沉沉的脑子清醒了几分。
老婆婆又与她聊了几句,曾弋得知□□的队伍已经往前去了,这里留下的大多是体弱年迈之人,既然已沐圣水,便不敢在烈日下久留。老婆婆本欲休息片刻便趁着天色尚早,带孙儿回家去。不料在此看见了被抬进来的曾弋,于是便留下照顾她。
曾弋问:“婆婆,我睡了多久?”
婆婆答:“不到一个时辰。”
曾弋又问:“现在是何时?”
“午时三刻。”旁边有人答道。
算起来,像是她根本没有离开过柳树下一般。曾弋四下寻找极乐的身影,发现它蹲在神像肩头,像是在俯瞰万千众生。
曾弋伸手往怀中摸了摸,纸符一张不剩,刚才扔出去的是最后一张。不对,她突然想起来,自己誊抄后送到先生书房中的那一沓分花符,乃是用淡青色符纸所绘。而适才她抛出的那一张,却是黄色的。
黄色的纸符,那就是先生还未修改过的纸符。先生说过不能再用,不曾想情急之下,她又用了一次。
原来的纸符是有问题的。她想起沥日山头所见,又想起先生的那番话,形成了一个大致的猜测。分花符中,先生所改的那一笔,应该就是其中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