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是最聪明的,也是最讲究实际的,他们消费看需要也看口袋,很多情况下由口袋决定需要,平日里谁会傻到掏钱去买面条来吃呢。
德绍家制面厂的机器开动后,面条源源不断地出,工钱、面粉钱、电费不断地往里垫,靠平时极其零星的买量,根本无法做到资金回笼。
指望将平时产的面条存起来等到逢年过节时再大卖根本不现实。
面条很容易生虫,德绍以及请来的师傅根本不掌握面条贮存的知识,也没有购买贮存的设备。
德绍太过于乐观了,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他可能把开制面厂想得跟他在龙水河里打鱼一样,当天打上来当天卖、当天就能拿回钱来。
第46章 错在哪里
其实就算能将平时产的面条很好地贮存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德绍也无法维持制面厂的正常运转,因为逢年过节时,一家通常买两三把面条,充其量不过五六把,每日生产累积到逢年过节,那存量是非常大的,即使周边乡村人家都只买德绍家产的面条估计也销不完,更何况这根本就现实不了,不说别的,在河边村都办不到。
还有在营销策略上,德绍一窍不通,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不知道利用县城、乡镇的副食品店和各个乡村的小杂货店这个完整的面条销售网络,而是让那两个不会说婺源话的鄱阳制面师傅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地叫卖(因为大虎二虎都不愿意去卖面条),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将自己置于本可以利用的强大的销售网络对立面,其销售情况自然不会好。
德绍办养殖虽然受到了很多风凉话,遭到了一些掣肘破坏,但运行不会有大问题,盈利上也还过得去。
交够公粮少卖余粮管家禽家畜吃饱;
儿子喊不动就自己动手,维护好栏圈里的清洁卫生不让它们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