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改土归流+军功授土

百官在朝会上讨论了整个上午,最终还是决定:不对杨应龙采取强制措施。

对朝廷来说,杨应龙远在播州、而且不过是抢了几个土司而已,这种事有什么好讨论的?

而且人家的认错态度相当良好,不仅给大人们进贡了一批金银珠宝,而且还上书认错,砍了十几个替罪羊给朝廷一个交代,这就够了嘛。

朝会结束后,又来到了张居正的授课环节,此时、首辅大人正皱着眉头发呆。

朱厚煜的年纪渐长,张居正就把授课时间调整到了朝会结束之后,方便考教他对治国的见解,在朱厚煜提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思路后,授课加入了交流环节。

张居正对搁置杨应龙的决定是很不满意的,直觉告诉他,随着大明国力的衰退,杨应龙之流会越来越多、行事也会越来越大胆。

与其等他们一个个跳出来,不如直接掐灭在襁褓之中,也能为朝廷之后应对此类事件、摸索出一个可行的方法。

在处理西南土司的问题上,张居正的观点偏向“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度,改派朝廷任免的、具有一定任期的外地官员接管播州。

这样的好处相当明显:能够很好地加强播州对大明的忠诚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百姓也会逐渐被官员“教化”,转变为华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想要教化播州人民,就必须废除土司制度、改任流官。现行的土司制度,不过是让播州的情况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罢了。

但坏处也相当明显:直接激起当地土司的武装叛乱,初期、当地人民一定会抗拒教化,需要朝廷长期提供人员、物资的支持。

叛乱好解决,后者、可是笔深不见底的长期投入,虽然收获巨大,但国力长期下行、自身还要进行改革的朝廷,几乎不能维持此项投入。

“朕完全同意先生的看法:改土归流势在必行。朝堂诸公的考虑也是有必要的,也许我们能想出一点办法,降低改土归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