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兹尼是一个巴基斯坦裔的阿富汗人,他在白沙瓦市有亲戚朋友,而且他他曾经在苏联的米格飞机制造厂工作过,熟悉各种战斗机的构造。
当时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省那个贫穷的地方,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嘉兹尼大把大把的砸美元给自己铺路,终于疏通了各种关系,使他获得了美军机场的位置图,并且确切知道了u-2飞机停放点和接近它的路径。
嘉兹尼决定在夜间执行这次任务,他按照事先预定好的路线摸到了美军在白沙瓦的军用机场外面踩盘子。
嘉兹尼用红外线望远镜进行彻夜的观察,发现u-2飞机只有一个巴基斯坦本国的军警守卫,而且每两个钟头都要换一次班。要破坏它简直太容易了,但问题不是要炸掉它,而是要爬入机舱做手脚。嘉兹尼在观察中摸到了一个规律,每次换班都在飞机的右舷,离飞机的门较远。这就有机可乘了!
在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一天夜里两点他准备正式动手了。
嘉兹尼像狸猫一样穿过几重铁丝网溜进机场,瞄准换班军警交接班聊天之际,悄无声息地溜进u-2高空侦察机的机舱。
嘉兹尼要破坏的是高度仪。克格勃的飞行技术专家已想出一个利用磁铁吸力装置的办法,让高度仪在飞机升上一万米高空后自动显示到三万米的标尺。而一万米高空正是苏联火箭射程之内。
嘉兹尼缩着身子吃力地拧开高度仪的螺丝,在里面放进克格勃交给他的小如绣花针的磁场仪装置,再把高度仪重新装好。
工作很快完成了,嘉兹尼一动不动地蹲在机舱内,由于长时间的蜷缩身体,他感到浑身骨节发痛。直等到传来军警交换班的声音,他才又敏捷地溜出机舱,消失在夜幕之中了。
而执行这次u-2高空侦察机飞行任务的是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他出生于1929年8月17日,是一名航空学校学员,参加过战斗机飞行员培训,后来加入了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第468战斗机中队,他在那里的表现非常出色。
作为美国空军一个骨干飞行员小组的成员,鲍尔斯于1956年开始为中央情报局工作。
1960年初期,苏联研制的一种先进的导弹,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萨姆-2”导弹,这种导弹刚一研制出来就曾经在西伯利亚海岸地区对一架u-2侦察
机进行过射击。
尽管如此,美国中央情报局还是从艾森豪威尔总统那里再一次获得了执行飞越苏联领空任务的批准书。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次没有必要的冒险行动。
这次行动让美国人完全掉入了苏联人预先精心设计的陷阱!
鲍尔斯奉命驾驶一架名为“article360”的u-2侦察机执行这次任务,而这架高空侦察飞机就是刚刚被嘉兹尼在高度仪表上动过手脚的那一架飞机。
鲍尔斯这个优秀的美国空军歼击机驾驶员像往常一样从白沙瓦起飞去执行侦察任务,沿着既定路线放心地飞行:穿过阿富汗进入苏联境内,飞越咸海和乌拉尔山脉,飞越车里雅宾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基洛夫和摩尔曼斯克,最后在挪威北部的博多降落。
在飞入苏联境内大约1300英里后,u-2侦察机的自动驾驶仪突然在70000英尺,大约合21340米,的高度失去作用,鲍尔斯只好决定利用手动驾驶继续完成这次艰巨的任务。
而正在此时,苏联人的防空部队在这段时间早已进入紧急战备状态。雷达很快发现u-2飞机的踪影,三
架米格战斗飞机迅速升空截击,但这回是高度够得上,速度却追不上。
鲍尔斯轻松地摆脱了米格战斗机,但没想到飞到苏联斯维尔德洛伏斯克上空时,苏联火箭却咬上u-2侦察飞机。
苏联防空部队发射的一枚“萨姆-2”导弹击中了u-2侦察机,炸断了飞机的尾翼。随着一团巨大的橙色火光,鲍尔斯感觉到他的飞机经历了一阵剧烈地翻滚,然后开始解体。
由于驾驶舱不断地震动摇晃,鲍尔斯无法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弹射位置,直到飞机坠落到飞行高度的一半时,他才艰难地从驾驶舱里逃出并跳伞。
鲍尔斯在惊慌失措之中,想到的不是读小学时就熟知并曾为之激动的美国间谍英雄黑尔上尉的名言:“我惟一的遗憾是贡献给祖国的生命只有一次。”
他并没有去利用中情局为他准备好的毒针,而是去找降落伞去了。生命没有第二次,鲍尔斯不想献给祖国而想留给自己。
鲍尔斯刚一落地就被早已等待在那里的苏联民兵给活捉了,然后被立即送往莫斯科,押赴卢比扬卡广场的克格勃总部监狱。
当有关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政府内部一片恐慌。但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以及负责u-2侦察机项目的副局长理查德比斯尔设法让艾森豪威尔总统相信:u-2侦察机从70000英尺的高度被击落后,没有一名飞行员能够生还。
伯纳德明也从中情局官员的口中得知了这一消息,这件事让他感到万分遗憾,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让侦察飞机出事,然后好像苏联方面活捉驾驶员,你方便和被捕的约翰利贝尔进行交换。
但是很快事情又出现了转机,在侦察飞机被击落的六天以后的5月7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宣布他拥有美国间谍飞机入侵苏联的确凿证据,并且活捉了美国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这让华盛顿目瞪口呆。也重重地扇了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一记响亮的耳光,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艾伦杜勒斯局长心头一颤,差点儿没被心绞痛击倒。
在随后举行的巴黎峰会上,苏联的时任领导人赫鲁晓夫更是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处于尴尬的境地。